2018届高三语文教学指导

2018-09-30

本文先叙史实后作分析,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第4段),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全过程从秦孝公即位算起至子婴降汉止,分为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1.秦王朝势力的崛起(第1段)。
  2.秦王朝势力的进一步扩展(第2段)。
  3.秦始皇统一全国(第3段)。
  4.陈涉起义和秦王朝的覆灭(第4段)。
  第二部分(第5段),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可分两层。前一层分析各方面力量的对比。第二层照应全篇,归纳中心论点。点出全文中心“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本文的写作特点
  用叙事来说理,可以说是本篇最大的特点。因为本文的重点在于论秦之“过”。要论秦之“过”,就必须有大量的史实,把他作为议论的依据,说理的基础。所以本文一、二、三、四段基本上是叙事,叙述秦国逐步强盛的史实,极写六国合纵功秦反而失败,为秦所并,显示了秦上升时期的蓬勃发展之势;然后又极写陈涉领导的义军,人少势孤却迅速推翻秦王朝,突出了秦亡之速。通过这样的叙述,用历史事实互相对照,得出了秦虽有百年的兴盛史,败六国,吞诸侯,一统中国,威震四海,却亡于兵少士疲的陈涉之手,乃是仁义不施的结果。在探讨秦亡原因的同时,其过秦讽汉之旨以意在言外。
  本篇所具有的另一特点:贾谊在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写赋是需要铺张和夸大的,贾谊写这篇文章可以说通篇都采用了这种手法。比如第一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上都同义;“天下”、“宇内”、“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张手法。下面第二、第四、第五等段中,都有类似的句子;不胜枚举。所谓“铺张扬厉”,主要就是指的这一类句子。这样,气势自然就充沛了,自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有欲罢不能之感。
  这篇文章所具有的第三个特点,即作者用全篇对比到底的手法写出了他的论点。对比手法并没有什么希奇,而本篇精彩处却在于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即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话也显得更有分量了。主客观形势的不同,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

教案示例(一)
教学目标
  1.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2.归纳掌握“制、亡、利、固、遗、度”等词的一词多义、八个通假字、三种古汉语特殊句式。
  3.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脑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请同学们欣赏两首诗
贾     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学生默读,理解。
教师提示:汉文帝渴求贤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贾谊的意见,贾谊的政治才干无与伦比。可惜文帝空自夜半前席,不向贾谊征求社稷大计却问及鬼魅神仙。此诗选取宣室召见、夜半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

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