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解读】
一. 高考目标
1.识记 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 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鉴赏评价 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单元复习
这个单元是唐代诗歌。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一个巅峰时期,诗体完备,名家辈出,风格多样,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们在这里撷取的只不过是其中的数朵,却也能感受到唐诗那令人沉醉的艺术魅力。在众多诗人中,李白、杜甫、白居易以他们各自独特的诗歌创作,成为最为耀眼的明星。晚唐诗人李商隐以其委婉深情的吟唱,孤诣独往的情怀,为唐代诗坛增添了华美的乐章。
李白和杜甫是盛唐诗人,共同经历了李唐王朝从极盛走向衰微的过程。二人是至交好友,李白才思敏捷,诗风豪迈飘逸;杜甫博大精深,诗风沉郁顿挫。他们是唐诗星空中最为耀眼的双子星座:一个浪漫奇绝,一个情深意永。即以本单元所选课文而论,《蜀道难》是李白的成名之作,想像奇特,笔墨纵横,有如大匠运斤,凛然成风。“杜甫诗三首”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作,感情深沉,韵律华美,有如百年佳酿,至甘至醇。
白居易是中唐诗人,生长于社会动乱之中。因为关心民生疾苦,写诗上书揭露社会黑暗,得罪权贵,被贬到蛮荒之地。所以,《琵琶行》一诗,借与“天涯歌女”的偶然相逢,唱出了“沦落天涯”的悲慨。这首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在当时就颇受人们喜爱,以至“胡儿能唱琵琶篇”。
李商隐是晚唐诗人,生活在唐朝濒于土崩瓦解的末世。他一生在政治斗争的夹缝中求生存,抑郁不得志,所以他的诗歌较早地放弃了济世情怀,多抒发个人情感。千年以来,也许没有人能破解《锦瑟》一诗,但人们却乐于与这首诗“共舞”,百读不厌,可见其强大的艺术魅力。而《马嵬》一诗,则使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同于《锦瑟》一样缠绵哀婉的诗人:以冷静的分析,精巧的构思,用诗的语言委婉地评说一个爱情悲剧。
《蜀道难》
关于这首诗的立意,历来众说纷纭,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说法。一、为忧虑房琯、杜甫而作,认为作者写此诗是担心身为剑南节度使的严武会危害在蜀的房琯(御任宰相)和杜甫,首倡者为《新唐书》;二、讽刺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入蜀,首倡者为给李白集作分类作补注的元人肖士赟;三、讽刺四川军阀章仇兼琼,北宋洪刍在《洪驹父诗话》中首倡;四、“即事成篇,别无寓意”,以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和顾炎武《日知录》为代表。经今人研究,前三种说法,或于史实不符,或于时间不对,都很难成立。所以我们以第四种说法为基础,认为本诗的主题是“送友人入蜀”,是沿袭乐府古题的“即事成篇”之作。纵观全诗,叙议结合,多扣诗题,看不出有什么言外之旨。如果说除了担心友人旅途艰险之外还有什么寓意的话,也不过是笼而统之地为友人去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感到忧虑,这其中还掺杂了含蓄而执著的惜别之情。当然,也不能否认这其中有以蜀道喻世途艰难,功业难成的意思,不过要理解成处处有深意,就未免牵强附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