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三戒

2018-08-27

师:“见危授命”亦即见义勇为。它表现在当社会或别人遇到危难时,自己能自觉地奋不顾身地迎难而上,为他人解难,为社会奉献,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生:“见利思义”这一道德原则表明,在人类生活中有一种比个人的实际利益更高的价值,这就是道义。“见危授命”这一道德原则表明,世界上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价值,这就是高尚的道德人格。孔子给人们指出的做人目标是做一个有高尚人格的人。综合起来,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为正义而生,必要时为正义而死,是无上光荣的。
4.师:《季氏》七、八讲得是道德修养和处世之道,请大家具体分析。
生:第七章是孔子说不同年龄层次的修养重点。这是孔子对人从少年到老年这一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作出的忠告。这对今天的人们还是很有必要注意的。
所谓“血气”,实际是指人的自然属性。孔子认为,修养乃是不断约制自然属性,使之合乎社会的伦理规范的过程。
生:一个君子在进德修业上希望有所成就,在不同成长阶段就应有所警惕戒备。少年要成长,血气未定,要防止沉湎于女色而削弱立志。壮年要创业,但血气方刚,要警惕在名利上争强好斗,要学会退让、容忍。老年人血气已衰,奋斗一生,需要清心寡欲,不要再去追求名利这类东西。这并不是反对老年人有所追求,老年人应发挥余热,在学问、事业上继续前进,这与贪得无厌不能相提并论。
师:人生在世,戒事颇多。但总的原则是:一切言行都要有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合乎社会道德规范。所戒之事,多寡不论,贵在自觉,贵在坚持。
师:第八章是孔子讲处世之道,他认为君子处事应存敬畏之心,从而约束自己,警惕自己,不犯错误。而小人无所畏而肆无忌惮。其实,小人也有所敬畏,只不过他们敬畏的不是孔子说的那一套内容罢了。
生:孔子把能否“畏天命”看成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界限标准,显然是使“天命观”更富有社会属性,并使它服从于社会政治需要。因而,“天命”实质上既是人们社会行为的规范,又是社会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如此,所谓“君子三畏”的内在本质联系就被揭示出来了:“畏天命”就是“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在长达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历代统治者正是利用了这一“畏天命”思想和汉儒董仲舒所制造的“君权神授”思想相结合,形成了封建专制主义的精神支柱,也是儒家“内圣”“外王”之道最初的思想支柱。这样,“天命论”便成为封建社会里麻痹人民意志、束缚人民手脚、维护封建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孔子既主张“知天命”,又宣扬“畏天命”,正是他的“天命”思想的二重性、矛盾性,政治上的保守性的表现。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