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十五学案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

2018-08-16

b. 浑天学派的浑天仪和浑象,以及盖天学派的圭表在历史上备受推崇,广为世人所知。
c. 盖天图仪和浑天仪等,都是古代用于观测、记录、研究和演示天象的重要天文仪器。
d. 盖天图仪是盖天学派创制的,这一仪器闪烁着先哲智慧的光芒,但后人却鲜有提及。
【答案】b
【考点】考查信息的筛选。
【解析】注意寻找标志词,诸如“之所以……是因为”,“总之”,“可见”之类的话。信息源在第1段。“其实……然而……所以”的几句话中,“然而”后面的内容就是本文写作的原因,据此,可排除c、d两项;b项中“广为世人所知”故用不着专文介绍,选b.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作为天文学理论的盖天说诞生甚早,在春秋时代周朝人所著的《周髀算经》中就有“天象盖笠,地法覆盘”的说法。
b. 盖天图仪状如伞盖,上绘日月星辰,人可站立其下仰视。盖图可以旋转、倾斜,演示星辰运动状态。
c. 古代完整的盖天图仪实物已经失传,但在古人的车盖、墓室穹顶上仍绘有盖天图,形制与其相似。
d. 平面盖天图虽然所绘星位因照顾角度而牺牲了距离,但是比起浑象来,仍然显得直观形象,而且容易携带。
【答案】a
【考点】考查信息的筛选、整合,a项混淆了可能性与必然性。信息源在第2段,原文是“盖天说是中国一种古老的天文学理论,传说出自周人之手的《周髀算经》说:‘天旬盖笠,地法覆盘。’”注意“传说”二字表可能性。
【解析】
7.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所谓“盖天图”是说像伞盖一样的天象图,但古代也有用笠制作的法天之器。所以应该也有以“笠”为名的图。
b. 虽然从古人车盖和墓室穹顶上所绘制的盖天图可以探知古代盖天图仪的主要形制,但是盖天图仪原物必定更加复杂。
c. 正因为浑象上绘出的星图是人们目视星空的反象,所以浑象上星辰的位置、距离也有不符合实际天象的。
d. 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浑盖之争,最后浑天说占据了主导地位,但盖以仰视,浑以俯视,应该说两者各具其妙。
【答案】c
【考点】考查根据原文推断和想象。
【解析】c项属于张冠李戴,信息源在第4段。原文是“平面盖天图……所绘星位必然因照顾角度而牺牲距离,而与实际天象不合……浑象上绘出的星图是目视星空的反象,相当于人从天外向下俯视。”
四、【XX年高考全国卷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在明王朝统治中国的276年间,白银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货币化过程。明初,明朝禁用金银交易,到了明后期,白银则已经通行于全社会。迄今为止,对于这一货币化过程,中外学术界无不以《明史》正统初年明英宗“弛用银之禁”、“朝野率皆用银”的诏令为根据,以为是朝廷推行的结果。实际上,明代白银的货币化是自民间开始,到明英宗以后才逐渐为官方认可、自上而下地展开。随着白银成为合法货币,白银迅速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使得市场前所未有地活跃起来。到了嘉靖年间,整个中国对白银产生了巨大的需求,标志着这一货币化过程基本完成。
此时,一方面明朝国家财政白银入不敷出,另一方面从皇族到平民都有对于白银的大量需求。在国内白银开采和供应远远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人们开始将寻求的目光投向海外。中国外来白银最早的源头是日本,虽然日本出产的金银在16世纪中叶以前就有向外出口的记载,但那时日本向中国输出的主要是刀剑、扇子、屏风、硫磺等。情况的转变是自16世纪40年代开始的。当时,来自中国福建、广东、浙江的船只不断到达日本九州。它们的目的不再以物易物,而是以物易银。有需求就有开发和供给。也正是这一时期,日本银矿的开发得到了迅速发展,16世纪后半叶日本的输出品中,白银独占重要地位,而对中国丝与丝织品的巨大需求,则构成了银产量激增的日本方面的原因。在美洲方面,当西方走向世界寻求财富时,最早寻找的是黄金,但也是从16世纪40年代开始,西班牙在美洲转而开采白银且产量激增。当时达到菲律宾的西班牙人几乎立刻了解到中国商品对于他们的意义,立即开始与中国海商的贸易。美洲白银不仅从马来西亚流向中国,带动了整个东南亚贸易。也从欧洲运至印度,再流到中国,以换取中国的丝绸、瓷器、水银、麝香、朱砂等。从1540年到1644年这一百年间,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美洲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葡萄牙学者加良斯•戈迪尼奥因此将中国形容为一个“吸泵”。

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