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语文第一轮课本同步复习教案

2018-03-31

三、 高考备考
一、杂文。
杂体文章。狭义的杂文指现代散文中以议论和批评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一种文体。是随感录、短评、杂说、闲话、漫谈、讽刺小品、幽默小品、知识小品、文艺政论等文体的总称。中国现代杂文产生于五四文学革命中,最初以“随感录”的名称出现在《新青年》杂志上。20年代已有可观的成就,进而在30、40年代风靡文坛。在这以后时起时落,80年代又兴盛起来。杂文以广泛的社会批评、文明批评为基本内容,带有强烈的理性批判精神和思想启蒙色彩。在艺术上普遍追求说理的形象化和抒情化,一般有较鲜明的讽刺、幽默的喜剧色彩和机智、论辩的哲理品格,有着警世、审丑、益智、移情的多重功能。鲁迅是中国杰出的杂文作家,他把杂文推到高度成熟的境地。此外,周作人、林语堂、瞿秋白、郭沫若、茅盾、徐懋庸、唐弢、聂绀弩、夏衍、巴金、邓拓、林放等人,是中国各个时期较有代表性的杂文作家。
进入21世纪,伴随着80后的成长,80后作家逐步成为文坛的中坚力量,以韩寒、郭敬明、巩玟语、陆缄为代表的的杂文作家逐步规模化,开始促使新的文学风气转变。
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它既是说理的,又具有文学的因素。它短小精悍,以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好的杂文,被誉为“匕首”或“投枪”。
阅读杂文,要联系时代背景,领悟形象的阐述中所蕴涵的道理,品味言外之意,感受寓庄于谐的情趣,还要细心揣摩生动、诙谐、犀利的语言。
杂文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写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是言禁未开之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是文学中重要的一个分支。
二、随笔。
“随笔”“随笔”,有文就录,有感就发,有事就记,有理就说,率性而为,不必拘泥!
  随笔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
  阅读这类文章,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品位妙语佳句,还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写随笔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没有任何的负担,没有华丽的辞藻,严密的结构。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短的几十字,长的几百字,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
  写随笔最重要的是要表达出写作的意图:或者是一种快乐的心情,或者是一点小感悟,或者是一个新观点……总之,如同邻家大婶般亲切与平易近人。
  生活随笔就是日常生活中心情、感悟、新观点、新发现……生活如浩瀚的大海,博大宽广,时时处处事事都可以写成文章。
  “五四”新文学时代,现代随笔的创作繁荣一时,但“随笔”的命名与内涵尚未及统一,随笔这一文体便被左翼文学排斥至文学边缘。这给当代随笔的文体研究带来了一定困难。从现代随笔的滥觞、朱自清的“散文观”、周作人和鲁迅的“随笔观”等角度入手,在现代散文众多的命名中寻找随笔的源头,以期为当代随笔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

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