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d
【评点与探究】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词义的理解。对文言实词词义的理解是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要能顺利地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就必须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有关文言实词的知识。并应具备从同一实词的若干义项中选择它在上下文语境中应取义项的能力。这道题挑选了4个包含有较为常见的文言实词的词语,同时也给出它们的释义的正与误。从解题方法考虑,最简单的莫过于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这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
知识归纳与思维拓展使用指导
一、使用指导
本栏目是在“案例探究”的基础上围绕本专题涉及到的知识进行的系统总结与拓展。侧重拓展在文中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教师使用时要注意指导学生,掌握不同类型考题的不同特点、不同的思考和解题方法,而且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总结归纳。
二、知识归纳与思维拓展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这条要求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条件。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既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况,也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所谓“常见实词”,应当主要是常用词与次常用词,这是从词在运用中出现频率的角度来讲的。而从词义上看,这里所说的常见实词又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
这个专题的知识大致包括下面几个小点:
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偏义复词和词类活用。
高中各册语文课本后的《文言常用实词表》所收340个,连同初中所学的200多个实词,是我们阅读文言文最基本的词汇库存,应切实掌握。但是,通常成为阅读难点的有一种情况是文言实词是我们初见的,但我们也会发现陌生的词常常有我们熟识的意义;另一种情况正好相反,熟识的字词在文中,表现出特殊的使用意义,即临时意义;还有一种情况是语句中的深层含义及某种修辞格产生的特殊意义,也不易辨析。总之,作为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供测试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在选材上一定会设置必要的障碍点,这就要求我们有较强的实词处理能力——推断的能力。
推断文言实词的一些基本方法如下:
一、联想推断
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例如:“不以外夷见忽”。要理解此句,关键是“见”。我们可以联想到《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的“兰芝初来时,府吏见叮咛”来推断。“见”是动作所偏指的一方,句中是“我”的意思,“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据此可推断,此句句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也可以联想成语推断。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可借助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例如:
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
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③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④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