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词语和句式导学案

2017-10-02

学习目标  掌握重要的文言句式
学习重点  重要的文言句式的特点
学习难点  现代句式和古代句式的语言区别
学习课时  一课时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文言文常见的句式有
判断句
1、用:“……者,……也。”表示;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用:“……,……也(或者也)。”表示;如:夫战,勇气也。
3、用:“……者,……。”表示;如:粟者,民之所种。
4、用:“……,…… 。”表示;如:刘备,天下枭雄。
注意:并非所有用了“者、也”的都表判断。有时它们表句中停顿或舒缓语气。
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被动句: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翻译为“被”
常见的几种形式:
1、用“……于……。”表示;
如:内惑于郑袖,外惑于张仪。
2、用“……见……”的形式表示;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3、用“见……于……”的形式表示;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受……于……”的形式表示;
如:举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宾语前置:
在古代汉语里,宾语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是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宾语可以分为下面几种:
1、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安、何、谁等)作宾语,一般提前到动词(或介词)前。
如:微斯人也,吾谁与归?
2、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也要提前到动词前。
如:未之有也?
3、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是”等词的帮助,把宾语从动词后提到动词前。“之”和“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如:a、何陋之有?b、何厌之有?
c、何后之有?d、马首是瞻   e、惟利是图。
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求可使报秦之人)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知其事之宾客)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   强之筋骨)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高之庙堂    远之江湖)
状语后置句:
(1)词结构“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面作状语,所以翻译的时候就把它当作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状语后置”或“介宾结构后置”。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
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