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春秋时晋国乐师,目盲,善弹琴)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韩非子》)
c
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过绮乌(地名)封人(官名,春秋时掌典守封疆)而乞食。绮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封人因窃谓仲曰:“适(如果)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韩非子》)
翻译上文中画线句子。
答案:
a略
b
1. “莫乐为人君”,即“莫乐(于)为人君”,没有什么比当国君更快乐的了。“惟其言而莫之违”;“莫之违”,否定句宾语前置,即“莫违之”。这句意思是:只有他的话,没有人敢违背他。
2.“太师谁撞”,是疑问句宾语前置,即“太师撞谁”,意思是太师您要砸谁呢?
3.“是非君人者言也”,判断句式,当读为“是/非君人者言也”。“君人者”,治理百姓的人,指国君。君,动词。这句意思是,这不是当国君的人讲的话。
4. “释之,以为寡人戒”,“以为”,以(之)为。这句意思是,放掉他,把他的话作为我的一种警戒吧。
c
1. “管仲束缚”,是意念被动句,管仲被捆缚着。“自鲁之齐”“之”,往。从鲁国到齐国去。“道而饥渴”,名词“道”,活用动词,走在路上。意谓管仲走在路上又饥又渴。
2. “绮乌封人跪而食之”。“而”表修饰连词。“食(sì)之”,使之食,给他吃。这句意思是,绮乌封人跪着给他饭吃。
3. “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即“适幸及(于)齐不死而用(于)齐”。这句意思是,如果你有幸到了齐国不死而被齐国重用。“将何以报我”,就是“将以何报我”,你将要拿什么报答我。
4. “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文中3个“之”,助词,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语句调整后即“我且用贤,使能,论劳”,意思是我将任用有道德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评定有功劳的人。
(三)文章阅读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 姓名(名、字、号)在下文中的出现
2. 注意文章后面给出的注解和出处
3. 当无法疏通文意的时候:
(1)考虑活用与句式
(2)考虑通假字
(3)借助上下文的呼应,再向后读一小段,有时就能疏通了
(4)在读懂上文的基础上,按照常理来推测
4. 古人的思维方式:
(1)正统思想
(2)尊卑意识(尊、谦、敬、讳)
(3)崇古思想
(4)守土、重死
5. 具备一定的古文化常识:
天文地理、历史朝代、自然现象、事物规律、风土人情、人物事件、文化常识、科学道理。
补充阅读材料:
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
一. 表示疑问:
1. 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
① 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刘邦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
②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为什么搜刮人民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象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