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精讲精练复习教案
2017-05-13南宋偏安江南,中原沦入敌手,爱国之士“位卑未敢忘忧国”。这一时期的忧国爱国题材就成为诗词中的时代强音,涌现出了像辛弃疾、陆游等一批杰出的爱国作家。他们把自己的终生追求与国家的命运完全融为一体,而他们的作品就是这种融合的结晶。辛弃疾慷慨愤世,将抑郁不平之气寄于词中,成为豪迈词派的最杰出的代表。姜夔的词则以感喟哀时为主。
【难点探究】
古诗鉴赏设问的不同角度
(一)从内容、意境角度设问
1.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
例①:读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答问题。问:诗中第一、二句是如何概括出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的?
答:第一句“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在句中自对;第二句以“鬓毛衰”具体写出了“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这样就写出了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也为下两句作了铺垫。
例②: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回答问题。问:诗人的形象是如何通过诗句展现的?
答:苍茫的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诗人送别时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出诗人的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诗人这里以晶莹透明的冰心自喻,表明了诗人为官清白,心地纯洁。
2.对诗歌意象的识别理解
诗歌意象有单一的比喻性意象、象征性意象、烘托性意象,还有组合的意象等。
例①:读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然后回答问题。问:这首诗用豆萁、豆子分别比喻什么?
答:用豆萁比喻曹丕,用豆子比喻曹植,含蓄地指出了曹丕对同胞兄弟的迫害。
例②:读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回答问题。问:精美的酒杯和美酒衬托什么?
答:将士将畅饮时,战事告急。用美好的事物衬托战事的悲壮。
3.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例①:阅读《长歌行》(节选)“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回答问题。问: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答:人生也有盛衰,宝贵的是精力旺盛的少壮时期,应该及早努力,如果不抓紧大好时机,等到老年时徒然伤悲也没有什么用了。
例②:阅读韩翃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回答问题。问:本诗的主题是什么?体现在哪几句?
答:这是一首杰出的古代政治讽刺诗,作者巧借吟节令景色,对时政予以讽刺。本诗主题体现在第三、四句。假借吟寒食节,巧借蜡烛达到对时政的讽刺的目的。
4.对所抒感情的理解
例①:阅读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回答问题。
问:“斜风细雨不须归”一句,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流露出对混浊官场的鄙视。
例②:阅读李绅的《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回答问题。问:诗人对劳动人民,对统治制度是什么态度?
答:“四海无闲田”反映农民拼命劳动,全国已没有荒废不耕种的土地了,农民种得广,收得多,本应过上富裕生活,而现实却是“农夫犹饿死”。诗人用对比手法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封建剥削制度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