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 1、清虚实。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词虚化而来。因此有的词既可以是虚词又可以是实词。如,“顾”义为“但”(虚),又义为“回头看”(实);“以”义为“把”(虚),又义为“认为”(实)等。 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如,“之”可作代词,又可作结构助词,有时也可作动词。 2、善于和现代汉语相比较。有的文言虚词沿用下来,古今用法一样,如,“学然后知不足”。有的用法完全消失,如,“夫”、“盖”。有的古今写法一样,但用法发生了变化,如,“所以”,文言里表示原因和凭借,现在则表结果,“虽”在文言里既可表转折(虽然),又可表假设(即使),现在则只表转折。有的改用别的词,如,“于”在文言里起了多种介绍作用,在白话文里,这多种介绍作用则分别改用“在”、“向”、“到”、“对”、“同”、“比”、“被”等。 3、殊虚词。有的是合音词,即一个单音词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如前面提到的“诸”、“叵”、“焉”等;有的虚词连用,如,“借第令毋斩”、“吾罪也乎哉!”等;有的在文言文里是两个单音词,而在白话文里变为一个双音词,如:“于是”(古义“于”是“在”义,“是”是“这”义,今义是一个词,用法同“就”),还有“可以”、“从而”、“其实”、“虽然”等都与现在用法不尽相同。 【走进高考】09安徽文言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游东山记 [明]杨士奇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客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本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遂共酌。遭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2017年高考安徽卷语文复习系列教案
2017-05-05
【备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