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安徽卷语文复习系列教案

2017-05-05
如:《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中的“目”字,它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如动词,所以不能理解成名词“眼睛”,应该理解为“用眼睛示意”。《促织》中“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中“高”字上带宾语,用如动词,联系原文,可推断为“抬高”。XX年试题13题“取樵炊灶”中的“樵”前跟动词,因此应是名词,译为"柴薪"。7、代入检验法(即借助题干所给的义项推断词义)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解题方法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义。如果解释准确无误即为正确答案。如: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专以射为戏,竟死。                 竟死:竟然因此而死。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         将兵:将领和士兵。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解析:a项“竟然”表转折,显然不合文意,“竟”是完毕、终了的意思,“竟死”即一直到死的意思。《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学过“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竟”即完毕的意思。b项“将兵”为动宾短语,与前后意思不合。c项“曲折”是说事情的复杂经过。d项中的“结发”在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结发同枕席”的诗句,古时候人到了一定的年龄(男20岁,女15岁)才把头发结起来,算是到了成年。五、常见错误      文言实词翻译时学生最主要的错误是不能分清古义和今义,以今义附会古义,这也是文言阅读和翻译的大忌。纵观历年高考设题情况,这也是实词解释或句子翻译题迷惑性之所在。命题者也主要是从这方面来设题考查考生的。文言文虚词高考专题复习教案:理解常见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把脉高考】文言虚词是指那些词汇意义比较抽象,基本不能明确地表示意义,而只能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结构的词。它是构成文言句子不可缺少的部分。“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中学生在古文学习中常见的,而不是生僻晦涩的;二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三是对于这些文言虚词用法的基本要求是了解,而不是识记。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较少,但使用的频率高,用法灵活,语法功能突出,因此也是学习难点之一。由于虚词常常分属于几类词性,故学习时首先要注意分清其词性,然后弄清其意义和语法作用。XX年《考试说明》规定要掌握18个虚词。我们可以把这些虚词分为若干类来把握:以代词为主的有“之、其”等,以副词为主的有“既、但”等,以介词为主的有“以、于”等,以连词为主的有“而、则”等,以语气词为主的有“也、矣”等,另有兼词“焉”等。只要有了诵读的基础,掌握虚词应该比较容易.

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