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安徽卷语文复习系列教案
2017-05-05
2、语境推断法高考考查的实词90%以上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翻译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理解推断。如:(1)93年六省一市高考试题13题要求选择文末“子访得之”的“访”字的意思: a、咨询 b探望 c、寻求 d、访问联系上下文内容,李衡临终告诉儿子,自己生前曾购置有“千头木奴”,只有“寻求”一义合适,其余三个义项均不合文意。(2)99年试题11题“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的“绝食”,现代汉语的意义是“拒绝饮食(表示抗议或自杀)”。而在阅读材料中,“绝食”显然是指由于大水、人灾而引起的粮食匮乏,以致千余户人家均无粮可吃。因而d项中的“绝食”是古今汉语意义不同的词语。3、课文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其实课文中已出现过,可以联系课文相应迁移。如:94年高考“扬州辟从事吏”同课文的“连辟公府不就”中的“辟”;97年高考“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同课文的“沛公不胜杯杓”中的“胜”;上海卷中“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同课文“向使六国各爱其地”中的“爱”;“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同课文的“便言多令才”。XX年仿真卷第五篇25题b项中“伐其功”跟课文《屈原列传》中“平伐其功”中的“伐”均是“夸耀”之义。4、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举例说明: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超出)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接近)。括号内词语加点字的意义是我们平时熟悉的,借助熟悉的词义,就能推断文言语句中加点的词义。又如:95年试题12题“在官清恪,未尝闻私”中的“恪”是“谨慎而恭敬”意,同成语“恪守不渝”中的“恪”同义。“吾亦望汝副其心”中的“副”是“符合”,与成语“名副其实”中的"副"同义,。16题“或妄嗔怒”中的“妄”是“胡乱”,与成语“轻举妄动”中的“妄”义同。文句翻译题解题时亦可用代入成语的方法检验。5、对句判断法(又称“语言结构推断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现象很多,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我们可据之进行判断。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作何解?,它对应的“用”解释为“被任用”,则“以”亦可作此解。)此外如“追亡逐北”(亡、北对应,均为溃败。常用“败北”,北即败)“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腰”与戴对应,动词,腰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族”字义同“灭”字)6、语法分析推断法(即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