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所说的“这是一篇以悲秋为主题的赋体散文,抒发了作者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的郁闷心情。”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从欧阳修的曲折生平和本文来看,我们从这篇文章中读到的是欧阳修的一种超然情怀,但这种超然不同于那种从容地面对现实,襟怀旷达的人生态度,而是历尽沧桑之后的一种透悟一种淡泊的心境。同时,作者以“无形”的秋声作为描写和议论的对象,采用赋的形式抒写秋感,极尽渲染铺陈之能事,实际上融人了作者对宦海沉浮、人生苦短深沉的感慨)3、童子这个人物是否可有可无?1. 齐读第三段,在准确翻译的基础上,探讨文章的主旨。(在理解上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见解,老师可做引导)2. 结合欧阳修的身世,恰当理解文章的要义。(欧阳修为人刚正,敢于直言,但他的一生历尽艰辛,宦海升沉20多年。29岁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主张被贬夷陵;39岁再度因参与“庆历新政”被贬滁州;48岁那一年,又被宦官诬陷,几乎出知同州。他本来体弱多病,40岁就白发萧疏了。虽然自至和元年开始结束贬谪外放的生活,重新获得朝廷重用,官职也一路升迁,但长年的政治斗争使他感到心力交瘁,所以在这篇53岁时写成的《秋声赋》流露出了这种希望与世无争,修身养性的思想。引入对作者的介绍,是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他的这种超然的思想。)3、学生结合第一自然段童子的表现,体会他在文中的作用?
秋声赋
2017-04-16
欧阳修写作这篇赋,是内心情感的真实再现,因此要理解这份真实的情感,就要让学生走进文本,感受作者。第一、二个问题旨在引起学生的兴趣;第三个问题则通过对重点语句的品读领悟来深化对文本意义的理解。1从这些秋声的“形象”当中,我们可以看出秋声的什么特点?(“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2、作者为什么没有直接写秋之声,而运用这么多的笔墨来写秋之状呢,是否离题了?(不是离题 a.为写秋声做一个铺垫, 使写秋声的笔触不至于太突兀 ;b.是烘托,使“秋之声”更为形象而有声势,是通过写秋天的悲凉,来表现秋声的悲,是烘托的写法。古人云:“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3、作者用刑官、兵象、阴阳五行、五声六律等事物突出秋天的什么特点?( 突出秋对万物的强大摧残力量,说明万物盛衰的自然之理。)4、作者通过描写秋之状与秋之义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氛围?1. 学生散读第二段,划出突出秋声特点的语句,注意关键词语“故”的作用。2. 要求学生从分析表达方式上来解析本段文字,作者是如何描写秋之状与秋之义的?同时塑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本段对下文抒情做了铺垫,所以对重点语句分析阐释,由对作品氛围的分析进一步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1、面对充满肃杀之气的自然之秋,作者又会产生怎样的人生感悟呢?筛选重要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a.人生的忧虑烦恼、劳顿困乏会耗损人的经历。 b.力所不及、智所不能的事会使人快速老去。c.人应该知足常乐,不要与人争荣。 这一段,作者联系人生,抒情言志,由秋声及草木,由草木及人生,其伤感悲秋之情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