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考语文对照式鉴赏第二轮导练复习教案


读懂是鉴赏的前提,特别是比较鉴赏更应该细细品读,准确把握每首诗词的内容、思想、感情、风格,甚至诗句的句式特点与语气。
(二)明确比较的角度,找准切入点。
比较鉴赏的点主要有:1.比较创作背景。诗人总是最敏感的,他们往往比一般人更能感受到时代的脉搏,社会的声音。他们的呼声常常是历史前进的脚步声,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是我们把握诗人情感的重要途径。
(三)充分利用提示信息。
如诗歌的标题,诗歌中材料和材料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词语的感情色彩,选取的意象,题干,作者与作品的背景,等等。

在近年的古代诗歌的鉴赏题目中,比较鉴赏因其更加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而逐渐成为新宠。它有利于引导学生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归类学习。命题者往往选取两首主题、风格、题材、体裁、作者等一两个方面相同的诗歌进行比较。其比较点往往是两首诗歌的相同点或相异点。考生要注意求同更要求异,最容易的失误是不能细致区分同中之异。如,同样写“愁”, 辛弃疾是“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通过鹧鸪凄婉哀切的传递,使人闻之悲从胸涌,沉郁难耐;而李煜则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形象的比喻写出了愁之深,愁之绵绵不绝和内心的复杂。

新题精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8分)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江上秋夜
道 潜
雨暗苍江晚未晴,井梧①翻叶动秋声。
楼头夜半风吹断,月在浮云浅处明。
  【注】 ①井梧:即井边梧桐。
(1)两首诗中诗人都深夜未眠,其原因各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诗的最后一句有相似之处,但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却不相同,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第一首:诗人因孤寂伤感而无眠。第二首:诗人因夜雨风急而难眠。(各1分)
  (2)第一首:“月在梧桐缺处明”展现了梧桐萧萧,秋月悬挂的高远、疏朗秋夜月色图,衬托了诗人孤寂落寞之情。(2分)第二首:“月在浮云浅处明”展现了风停雨住,月出浮云的清新、宁静秋夜月色图,表达了作者宁静、愉悦的心境。(2分)

【诗歌赏析】
《秋夜》
前两句叙事。首句直奔诗题,各点“夜”“秋”二字,交代了时间、心态、环境。“夜久无眠”已见怨妇愁绪满怀,而时又逢秋,秋风萧瑟,夜气清凉,锦衾单薄,佳人永夜难寝,更添一层愁苦。次句紧承“无眠”,写人事活动。既然辗转反侧难入梦,那么如何打发漫漫长夜呢?空房寂寥,红烛高烧,百无聊赖中,她只好剪烛花以消遣寂寞了。这一句明写屋内月色之凄美,暗表人心之失落,虚实相生,韵味悠远。末句写窗外梧桐之月,以景语作结,留给读者无穷的想象空间。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