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句承上句,以顶真手法过渡,从床上之月光、树影写到高天之皓月,表达了诗人望月怀人的乍喜还忧的心理。全诗次序井然,先由屋外(秋气清)而室内(烛花频剪),又由室内(铺床凉)到室外(月在缺处明),逐层递进地反复渲染独处的苦闷。
《江上秋夜》
首句写阴雨笼罩中的苍江到晚来还没见晴,这句是从大处落墨,第二句则是从细处着意。井边的梧桐翻动着叶子,飒飒有声,是风吹所致,此时倘若还是“梧桐更兼细雨”,便应是“到黄昏点点滴滴”的另一番景象了。由梧叶翻卷的动静辨别风声,可见此时风还不大,始发于树间,因此这细微的声息暗示了风一起雨将停的变化,又是秋声始动的征兆。
第三句写半夜里风声才停时的情景,“吹”与“断”说明风曾刮得很紧,从楼头判别风声,就不同于从桐叶上辨别风声了,必定要有相当的风力和呼呼的声响才能听出是“吹”还是“断”。所以这一句中的“断”字放在句断之处,与上一句井梧翻叶相应,虽只是写风的一起一止,却概括了风声由小到大,吹了半夜才停的全过程。这两句全从江楼上的人的听觉落笔,真切地写出了秋声来时江上暗夜中凄清的气氛。这个“断”字还承上启下,带出了最后一句精彩的描写:风停之后,乌云渐渐散开,但尚未完全放晴,月亮已在云层的浅淡之处透出了光明。
2.阅读下面的元曲与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中吕〕 醉高歌•感怀
姚 燧
岸边烟柳苍苍,江上寒波漾漾。《阳关》旧曲①低低唱,只恐行人断肠。
【注】 ①阳关旧曲:阳关,古地名,古代出塞必经之路。所谓旧曲,指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后人将其谱成送别曲来唱。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请简要分析上述元曲与唐诗在所表达的感情与写法上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感情上:相同:两者都表达了惜别之情。(1分)
不同:李诗重在抒发送行者的感受,虽有离别的惆怅,但笔调却显得轻松快活;(1分)而姚燧的小令不仅表现了送行者对友人的一片深情,也表达了行者离别的哀伤。(2分)
写法上:相同:都抓住送别时的典型场景,以“江水”的绵绵不尽来烘托离别的难舍。(1分)不同:李诗选取的场景是友人乘船离去之后,诗人还站在岸边,痴情远望。(1分)而姚燧的小令,却选取了友人的船只欲去未去之际,离歌送行。(1分)
【解析】 首先明确这两首所写的内容都是送别,其感情应当不超乎离愁之外,此其一;其二,送别在写法多借景抒情。其次,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每个作者都是匠心独运,各有千秋,即使选用的景物相同,也需认真分别其描绘的侧重点。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①荷飐风②,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③落水中。
【注】 ①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②飐风:在水中摇摆。③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
请简要分析两首诗中采莲少女的形象和所用手法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