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互动
1.生:孔子为何遵从周朝的礼仪制度?
生:《八佾》(十四)一章孔子赞美周朝礼仪制度的完备。周的礼仪礼乐制度,以夏后、殷商两代文化为镜子,有传承,有损益,有超越,使周代数百年文化粲然大备,繁荣昌盛。
师:孔子生活的鲁国,在西周初年本是周公长子伯禽的封国,也是殷遗民的主要聚居地。当伯禽就国之际,便将大批的典章文物带往鲁国,从而使鲁国从一开始就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尤其是鉴于周公的勋劳,当其去世之后,周王室允准鲁国破格使用天子之礼乐,遂使鲁国在周王室衰微之后得以保存较为完整的西周典章制度和文物。正是在这种氛围中,孔子目睹列国交争,于是愈加感到西周以道德为本位、以天子为核心的典章制度礼乐文物,不仅给人以肃穆庄重的感染力,而且因此而对周初制度发出由衷的赞叹。本章内容,正是孔子面对现实而生发的思周情怀,才使他有条件据鲁而创立儒家学派。
生:在孔子看来,周礼是最完善的政治制度和伦理规范。因为周公受封于东方的鲁国,文化中心东移,于是春秋时代“周礼尽在鲁矣”(《春秋左传》)。所以“吾从周”,也指“鲁所存周礼而言”,“从周”也就是“从鲁”。由此可见,孔子是个持文化发展论者。
2.生:孔子为何那么重视对《易经》的学习?请老师给予分析。
师:孔子认为《易经》是一部穷理尽命之书。一个人把《易经》学好了,就能明乎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可以无大过。由于孔子对《易经》的推崇,大大提高了《易经》在经书中的地位,使它成为五经之首。
生:近人冯友兰也说:“吾人行为,能取法于《易》,即可不致有错。”(《中国哲学史》)这是说他把《易》看作是求道、求圣,指导为人处世的准则。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十分注重要通过学习来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并避免犯错误。
师:孔子自己说,“五十而知天命”,可见他把学《易》和“知天命”联系在一起。他主张认真研究《易》,是为了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天命”。《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读《易》,韦编三绝”。他非常喜欢读《周易》,曾把穿竹简的皮条翻断了很多次。孔子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刻苦钻研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3.师:下面我们一块分析讨论《述而》(十八、二十一、二十五)各章的精神要旨。
生:为了便于传播自己的学术观点,孔子平时带头讲当时周王朝京都地区所通行的官话。
生:鲁国地方的方言,是孔子用的母语。为了便于交际,交流思想,更为了顾全大局,孔子自觉采用官话,特别是诵读《诗》《书》,执行祭祀和外交礼宾活动时,都采用官话。这实在是很有远见的。
师:人们可以出于个人涵养或身份地位、利害关系而有所不谈、有所不问、有所回避。正如孔子反对叛乱和暴力就不言乱、力;不相信鬼神、难解释怪异,就不语神、怪一样。孔子的修养已够“中庸”,堪享尊敬。然而,社会要发展,就必须直面现实、解决矛盾,就不能如孔子一样“不语”就算了事。
生:孔子大力提倡“仁德”“礼治”等道德观念,从《论语》书中,很少见到孔子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如他“敬鬼神而远之”等。但也不是绝对的。他偶尔谈及这些问题时,都是有条件的,有特定环境的。
师:《述而》(二十五)这里讲的文、行、忠、信不是四个学科,而是孔子教学的四项内容。“文”是历史文献知识,“行”是修行,这里指社会实践,“忠”和“信”是做人道德的两个主要范畴。学文、修行为的是培养“忠”“信”品质,这是孔子教育的根本目的。这四项内容可以视为孔子的教学大纲。典制、德行互为表里,忠诚、守信则是最基本的学习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