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博学


生:第二十五章主要讲孔子教学的内容。当然,这仅是他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并不包括全部内容。孔子注重历代古籍、文献资料的学习,但仅有书本知识还不够,还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所以,从《论语》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经常带领他的学生周游列国,一方面向各国统治者进行游说,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但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仍不够,还要养成忠、信的德行,即对待别人的忠心和与人交际的信实。概括起来讲,就是书本知识、社会实践和道德修养三个方面。
4.生:孔子在《述而》(三十三)中特别强调“躬行”,这一观点对我们仍有指导意义。
师:这是孔子联系自己谈知易行难,是孔子自谦之词。从孔子的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道德修养的关键是身体力行,即孔子所说的“躬行”。学习书本知识比起躬行实践来,是容易些,按照道德规范去做,就不那么容易了;要形成好的道德习惯,坚持下去,就更难了。因此,孔子十分强调学用一致,言行一致,他自己也严格地要求自己。
生:对于“文,莫吾犹人也”一句,在学术界还有不同解释。有的说此句意为“讲到书本知识我不如别人”;有的说此句应为“勤勉我是能和别人相比的”。我们这里采用了“大约我和别人差不多”这样的解释。他从事教育,既要给学生传授书本知识,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他说自己在身体力行方面,还没有取得君子的成就,希望自己和学生们尽可能地从这个方面再作努力。
5.师:下面再一块学习《子罕》二章。
师:达巷人敬佩孔子,却不完全了解孔子。孔子志在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达巷人都惋惜其没有足以使他成名的专长。而孔子豁达、幽默,他不去表白,只风趣自谦地向学生说,我专长什么?还是专长于赶马车的技术吧!因“御”在六艺之中最卑。孔子的心胸似海,什么意见都能容得下。这样,一位雍容达观的智者形象,便呼之欲出。
生:对于本章里“博学而无所成名”一句的解释还有一种,即“学问广博,可惜没有一艺之长以成名”。持此说的人认为,孔子表面上伟大,但实际上算不上博学多识,他什么都懂,什么都不精。对此说,我们觉得似乎有些求全责备之嫌了。
师:而孔子在《子罕》(六)里直言说,自己多才多艺是由于年轻时社会地位低,所以学会了在当时的君子们看来是低贱的,而且是不屑于做的技艺。在孔子弟子们看来,孔子比以往所有的人物都要伟大,是上天支持的圣人。
生:在孔子个人,他对于贫很少思虑,甚至不以为意,他所在意者:“吾少也贱。”在孔子看来,被人歧视、羞辱是无论如何也难以接受的。为了改变这卑贱、受人鄙视的社会地位,是孔子懂事后强烈的愿望,也是影响他一生的心理因素,并为此学习“礼”,学习做人,学习“六艺”知识技能。直至50岁后,做了大司寇,成了大夫,才摆脱了“贱”的社会地位。
师:艰苦生活会毁灭一些人,也会促使一些人成长。自古以来,伟大人物几乎都有一段艰苦奋斗的历史。一个人贪图安逸,又想有伟大造诣,几乎是不可能的。
6.生:《先进》中这种因材施教的思想对我国的教育有积极影响。
师:此章记载了孔门的十位高材生,后人因而称之为“十哲”。孔子重视因材施教,所以弟子各有专长。孔子弟子三千,言其广大,未必确指,贤人七十二则有名有姓。而上述十位学生,其成就最高。这十人是四科学生中的代表人物。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