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语文通关目标17:文言文的整体阅读


    5.利用筛选的方法,先排除错误项。
    文言文除文句翻译以外,大量的题目还是放在第ⅰ卷中,即四选一的题型。对这种题,除了对答案很有把握便直选答案外,一般是先排除错项,然后将剩下的项细作比较,以敲定选项。
    6.借助命题中暗示信息,为解题作出参考。
    现在一段文言文阅读有5道题,其中4道是选择题。选择题提供了四个选项,要么3个对,1个错,要么相反。在这些选项的叙述中免不了“泄露”出对文章局部的理解来。这些信息也许不能作回答另一道题的直接依据,但可以帮助理解全文,也就可以作解题参考了。
    7.对信息内容综合归纳的题目要留意细辨,查找隐伏在大量正确叙述中的微小差错。
 
通关雷区—【考场失误细琢磨】

    文言文整体阅读的重点是理解文章原意,明确题目要求,掌握答题技巧。因此,我们只有认真探究命题人的设计意图,破解题目中干扰项所设置的隐蔽性和迷惑性,用题文观照、比较分析、逐项排除的方法,才能攻克文言文阅读的“堡垒”。一般说来,考试失误的基本情况有:
    1.不辨“已然”、“未然”。“已然”是指事情已经发生了,“未然”是指事情还没有发生,两者之间有明显的区别。但是命题人往往故意混淆,制造干扰。如XX年高考全国卷ⅱ第10题c项,“县官刘僧秀要引农田中水注入瓜渠让他运瓜”的说法是错误的,有的同学就没有读懂原文中“县官刘僧秀愍其穷老,下渎水与之”的意思,以为刘僧秀是想做还没做。其实,他已经这样做了,而不是想去做,这就是“已然”、“未然”不分的错误。
    2.颠倒因果关系。任何事情的发展,有因必有果,因果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有时候,命题人故意把两者颠倒,以此来迷惑学生。如XX年高考四川卷第10题b项,“各地为了祭祀孔子而修建孔庙,是后世官办学校被废的原因之一”,而原文说的是庙宇的兴建缘于学校被废弃,两者刚好颠倒了因果关系。
    3.强加事理关系。有些事物之间本身毫不相干,不存在某种关系,命题人为设置干扰,故意强加,使之有悖于事理。如XX年高考广东卷第8题b项,“周访性格刚强,一旦蒙冤决不会忍气吞声。为此,他深受皇帝赏识,并得到了奖励提拔”,从原文看,周访被差吏误捕,他因蒙冤而奋力击散差吏,然后自己到元帝那儿请罪,元帝没有治他的罪,不久让他做了扬烈将军。但仅据此认定周访受皇帝赏识并得到奖励提拔的原因就是“蒙冤决不会忍气吞声”未免有些牵强,于理相悖。
    4.不分轻重主次。事情有主次轻重之分,命题人在设置干扰项时故意避开那些对重要事件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因素,将轻的说成重的,次的说成主的,导致偏离题意。如XX年高考天津卷第14题c项,“寇恂杀死皇甫文的原因就在于他出言不逊,触犯了寇恂的尊严”,古代战争的规则:两兵交战,不杀来使。皇甫文虽“辞礼不屈”,寇恂很生气,但罪不至死。寇恂杀死皇甫文的真正原因应从画线句中可看出:“皇甫文,峻之腹心,其所取计者也。”选项把寇恂杀死皇甫文的原因归结于“他出言不逊,触犯了寇恂的尊严”,确属避重就轻、喧宾夺主了。

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