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文论十则


③“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学生在启发与思考过程中能够领悟到:
其一,在于诗人的人格与真切,以及成长的阅历与性情。
其二,在于强调后天修养的必要性。
其三,在于具体的技巧性的培养
其四,很为重要的是作家对于现实生活的态度与“能入”与“能出”。 
实践运用
 引入李煜《虞美人》与高二曾经学过的秦观的《踏莎行 郴州旅舍》二词。请学生二选一,讨论分析,诗人的修养与其作品境界之间的关系。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踏莎行 郴州旅舍》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一首词作从诗人的修养与其作品呈现的境界二者之间关系的角度,进行作品赏析。 在实践运用中,体会名家在实践与历朝历代的累积淘洗中所积累的理论精华。并学会迁移。
拓展总结
深层理解 要求学生朗诵七则文论,在读中,进行整体的回顾与体味。 朗读七则文论,在读中进行体味与回顾。 1、 运用朗读反刍。使学生在读中对王国维的观点进行更深层的理解。
2、 希望对学生自行深入阅读研究文学作品起到直接指导与间接指导的作用。
阅读迁移
郑板桥
题画三则

 1、要求学生,运用分析《人间词话》七则所学方法,对郑板桥的文论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简要概括郑板桥三则文字的主要观点。
2、对学生进行关键问题引导
(1)阐述文中“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中“意在笔先,趣在法外”的具体含义。
   (2)“然有成竹无成竹,其实只是一个道理。”中这个“道理”指的是什么?
3、举一反三:郑板桥所说的“意在笔先,趣在法外”的道理不限于绘画,请另举例说明。
 4、体会郑板桥题画三则语言表达的美感
 1、 尝试进行独立的资料整理与分析,并抽象概括出三则文字的主要观点。
2、 (1)挖掘自身对语言的敏感能力,培养自己的质疑能力。
 (2)在自身理解消化的基础上,参照老师提出的关键问题引导自身对语段的深层理解。
3、进行理解与联想,在自身积累的知识与经验中,进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举例。
4、学会发现、体会并欣赏每则文论不同的语言特点。 本课节选的文论十则,用同一方式进行教学过于雷同。将部分设计成实践练习形式,可以改变课堂节奏与形式。同时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文论的方法与能力,实现同类迁移。

思路点拨
教师也可选取一组具有代表性与一定共性的诗词作品,这组作品最好能契合课文所选取的文论十则。首先,让学生尝试自己对这组作品进行文学批评的实践,在实践中初步感知进行文学批评的方法与角度。再通过小组间成果的相互交流与讨论形成一定的共识与不同的意见。最后结合课文所选的文论十则,赏析名家是如何进行文论创作的;通过对大家的文论著作的学习,从而更好的理解文论的精要之处。这一教学思路中,更能给予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情境。关键之处在于教师所选作品的精当与对课堂生成的掌控能力。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