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剑》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篇1
一、学习要点
(一)作家作品
《故事新编》是鲁迅的一部小说集。收入了鲁迅1922年至1935年间创作的小说8篇及序言1篇,分别是:《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
《故事新编》具有古今交融的艺术特色。它以古人古事为情节主干,但也融入了一部分现代生活的内容。如《理水》中的文化山上的学者、水利考察大员,《非攻》中的曹公子大讲民气及募捐救国队等。这些现代生活内容,暴露和讽刺了现实的种种黑暗面,针砭流俗,讽刺世事,批判社会。
(二)课文分析
《铸剑》这部小说可说的问题很多,这里只挑选比较重要且理解上有些难度的问题谈一谈。
1.黑衣人的形象
《铸剑》中的大部分篇幅,写的是一个叫宴之敖者的黑色人在眉间尺没办法复仇的情况下,主动地挑起担子,用剑和头实现了向暴君复仇的使命。
这个黑色人神秘而怪异,说话的声音像鸱鸮,射出的眼光像磷火,气质里透露出一股严峻、寒冷的气息。黑色人第一次出场就显得很不一般,是非常老练、成熟的一个豪侠之士。在小说中,眉间尺遇到了一个干瘪脸少年,他被这个少年扭住不放,说自己的丹田被眉间尺撞坏了,叫他赔偿。正在纠缠不休的时候,宴之敖者出场了。他,只有很简单的一个动作,就是用手轻轻地一拨干瘪脸少年的下巴,两个眼睛瞪着他看,看得这个有些流氓气的干瘪脸少年害怕了,知道形势不妙,就转身溜之大吉。宴之敖者一出场的第一个动作,就表明他是一个不简单的人物,他的干练、机警和沉着都显示了出来。
黑色人代眉间尺向暴君复仇,不但不图任何酬报,而且连自己的性命都要搭进去。这种心理从一开始就有所交代。我们可以读一读眉间尺和黑色人的一段对话:“但你为什么给我去报仇的呢?你认识我的父亲么?”眉间尺问他。黑色人回答说:“我一向认识你的父亲,也如同认识你一样,但我要报仇,却并不为此。聪明的孩子,告诉你罢。你还不知道么,我怎么地善于报仇。你的(仇)就是我的(仇);他(指眉问尺的父亲)也就是我。我的魂灵上是有这么多的,人我所加的伤(就是我这个人灵魂里边已受过许许多多的伤,有的是人家加害的,也有的是我自己伤害到自己的),我已经憎恶了我自己!”他对自己并不特别看重,意味着他在开始承担报仇这个使命时,就准备牺牲自己,也意味着他有一种热得发冷的性格。
黑衣人又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他不只是“仗武”,他也运用了智慧。他之所以能够把专制暴君消灭,与他同归于尽,就是靠了他娴熟的剑艺和过人的智慧。可以说,是靠大智大勇实现了复仇的愿望。
2. 《铸剑》思想的深刻性
小说中“三头相辨”和“大出丧”两个情节完全是鲁迅虚构出来的,但也恰是鲁迅深刻思想的集中体现。
鲁迅写《铸剑》的本意,不仅仅是描写复仇本身,他要追问的是,复仇“以后”会怎么样。三头相搏的场面充满悲壮感,三头相辨就变成了鲁迅式的嘲讽。从黑色人、眉间尺的角度说,他们是正义的复仇者,国王是罪恶的元凶,现在复仇者的头和被复仇者的头葬在一起,这本身也是滑稽可笑的。这双重的荒谬,使复仇者和被复仇者同时陷入了尴尬,也使复仇本身的价值变得可疑。先前的崇高感、悲壮感到这里都化成了一笑。而且这样的尴尬、困境还要继续下去:小说的最后出现了一个全民“大出丧”的场面。老百姓从全国各地、四面八方跑来,天一亮,道路上就挤满了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名义上是来“瞻仰”王头,其实是来看三头并葬,看热闹。大出丧变成了全民狂欢节。当三头并装在灵车里,在万头攒动中招摇过市时,复仇的悲剧就达到了顶点。眉问尺、黑色人不仅身首异处,而且仅余的头颅还和敌人的头颅并置公开展览,成为众人谈笑的资料,这是极端的残酷,也是极端的荒谬。前面所写的所有的复仇的神圣、崇高和诗意,都被消解为无,真正是“连血痕也被舔净”。只有“看客”仍然占据着画面:在中国,他们是唯一的、永远的胜利者。
鲁迅是相信复仇、主张复仇的。他曾经说过:“当人受到压迫,为什么不反抗?”鲁迅的可贵,就在于他对自己的“复仇”主张也产生了怀疑。虽然他主张复仇,但同时又很清楚在中国这样的一个国家,复仇是无效的、无用的,甚至是可悲的。鲁迅从来不自欺欺人,他在情感上倾心于复仇,但同时他又很清醒地看到在中国这样的复仇是必然失败的。——这就表现了鲁迅的一种怀疑精神。而且这种怀疑精神是彻底的,因为它不仅怀疑外部世界,更怀疑自己,怀疑自己的一些信念,这样他就把怀疑精神贯彻到底了。
二、能力训练检测
1.下列加红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水瓮(wèng) 叱咤(chà) 瘢(bān)痕 揎起(xuān)
b.姊妹(zǐ) 蓦(mò)地 打诨(hùn) 绯红(fěi)
c.三匝(zhā) 胡诌(zhōu) 匹配(pǐ) 呵欠(hē)
d.鸱鸮(xiāo) 莠民(yǒu) 顷刻(qǐng) 憎恶(zè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迭连 篷头垢面 雍容 簪子
b.溶化 骇人听闻 雉堞 焦燥
c.仓皇 光彩照人 用膳 颧骨
d.旌旗 应接不暇 鬼异 惶骇
3.下列关于鲁迅《故事新编》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新编》收录了鲁迅1922年至1935年间创作的8篇小说及1篇序言。
b.《故事新编》中的小说只是以神话、传说和历史事件为由头,其主要情节和人物都是作者编造的。
c.《故事新编》惯用“漫画化”的笔法,通过夸张的手段来塑造人物。
d.鲁迅写《故事新编》强调一个“新”字,意在古为今用,针砭流俗,批判社会。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各题。
人迹绝了许久之后,忽然从城里闪出那一个黑色的人来。
“走罢,眉间尺!国王在捉你了!”他说,声音好像鸱鸮。
眉间尺浑身一颤,中了魔似的,立即跟着他走;后来是飞奔。他站定了喘息许多时,才明白已经到了杉树林边。后面远处有银白的条纹,是月亮已从那边出现;前面却仅有两点磷火一般的那黑色人的眼光。
“你怎么认识我?……”他极其惶骇地问。
“哈哈!我一向认识你。”那人的声音说。“我知道你背着雄剑,要给你的父亲报仇,我也知道你报不成。岂但报不成,今天已经有人告密,你的仇人早从东门还宫,下令捕拿你了。”
眉间尺不觉伤心起来。
“唉唉,母亲的叹息是无怪的。”他低声说。
“但她只知道一半。她不知道我要给你报仇。”
“你么?你肯给我报仇么,义士?”
“阿,你不要用这称呼来冤枉我。”
“那么,你同情于我们孤儿寡妇?……”
“唉,孩子,你再不要提这些受了污辱的名称。”他严冷地说,“仗义,同情,那些东西,先前曾经干净过,现在却都成了放鬼债的资本。我的心里全没有你所谓的那些。我只不过要给你报仇!”
“好。但你怎么给我报仇呢?”
“只要你给我两件东西。”两粒磷火下的声音说。“那两件么?你听着:一是你的剑,二是你的头!”
眉间尺虽然觉得奇怪,有些狐疑,却并不吃惊。他一时开不得口。
“你不要疑心我将骗取你的性命和宝贝。”暗中的声音又严冷地说。“这事全由你。你信我,我便去;你不信,我便住。”
“但你为什么给我去报仇的呢?你认识我的父亲么?”
“我一向认识你的父亲,也如一向认识你一样。但我要报仇,却并不为此。聪明的孩子,告诉你罢。你还不知道么,我怎么地善于报仇。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我的魂灵上是有这么多的,人我所加的伤,我已经憎恶了我自己!”
暗中的声音刚刚停止,眉问尺便举手向肩头抽取青色的剑,顺手从后项窝向前一削,头颅坠在地面的青苔上,一面将剑交给黑色人。
“呵呵!”他一手接剑,一手捏着头发,提起眉间尺的头来,对着那热的死掉的嘴唇,接吻两次,并且冷冷地尖利地笑。
4.下列词语不属于黑衣人特点的一项是
a.外热 内冷 b.怪异 神秘
c.诚挚 老练 d.机智 勇猛
5.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文中的叙述来看,黑衣人为眉间尺复仇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各题。
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而成。剑有雄雌,天下名器也,乃以雌剑献君,藏其雄者。谓其妻曰:“吾藏剑在南山之阴,北山之阳;松生石上,剑在其中矣。君若觉,杀我;尔生男,以告之。”及至君觉,杀干将。妻后生男,名赤鼻,告之。赤鼻斫南山之松,不得剑;忽于屋柱中得之。楚王梦一人,眉广三寸,辞欲报仇,购求甚急,乃逃朱兴山中。遇客,欲为之报;乃刎首,将以奉楚王。客令镬煮之,头三日三夜跳不烂。王往观之,客以雄剑倚拟王,王头堕镬中;客又自刎。三头悉烂,不可分别,分葬之,名曰三王冢。
——节选自《列异传》
7.下列语句中对加红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藏剑在南山之阴 阴:山的南面
b.客以雄剑倚拟王 拟:比拟
c.及至君觉,杀干将 觉:觉察
d.三头悉烂,不可分别 悉:都
8.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红的词语,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剑有雄雌,天下名器也
分葬之,名曰三王冢
b.乃以雌剑献君
家祭无忘告乃翁
c.遇客,欲为之报
尔生男,以告之。
d.楚王梦一人,眉广三寸
十年一觉扬州梦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楚王得到雌剑后杀害了干将,原因是干将没有把雄剑献给自己。
b.干将临行前嘱咐妻子,如果生下男孩,就让他用藏起来的雄剑为父报仇。
c.楚王梦见有人要找他报仇,便下令搜捕赤鼻,赤鼻逃到了朱兴山里避祸。
d.赤鼻自杀后,客带着他的头去见楚王,并用计策替赤鼻报仇雪恨。
附参考答案
1.d(a.叱咤zhà b.绯红fēi c.三匝zā)
2.c(a.蓬头垢面 b.焦躁 d.诡异)
3.《故事新编》中多数小说是在“博考文献”的基础上对神话、传说及历史进行的改编,其中重要人物、事件都有文献可考;但又不受文献束缚,在把握古人古事精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想象和虚构。
4.a 外冷内热。
5.“放债鬼”实际上是一种精神上的资本家,他们把同情、仗义这些本来无私优良品质变成了收买人灵魂的招牌,以图回报,从而达到自己的险恶目的。
6.①黑衣人有不同于“放债鬼”的真正的仗义和同情。②黑色人有一个受了伤的灵魂。他原来也有火热的心灵、热烈的追求,但他受到一次又一次打击和侮辱,他的心变硬了,排除了一切情感与追求,只剩下一个感情——憎恨,只有一个行为——复仇。
7.b 拟:比划,砍。
8.c 都是代词,均指代赤鼻。
(a.形容词,著名的;动词,命名。b.副词,于是;代词,你的。d.动词,梦见;名词,梦。)
9.b干将并没有明确说让赤鼻为他报仇,从后文看,赤鼻也没有具体实施复仇行动,而是逃到山中避难。
作文推荐
北京的小生意
高二(9) 陈希 像北京这样的大都市,买卖到处都在发生。在那些繁华的商业区,大商场遍地都是。步行街上人流不息,可以知道两旁的商场生意兴隆。然而在北京人的生活中占比重更大的,恐怕还是那些街头巷尾的小生意,我们几乎每天都要光顾。
蓝白相间的报刊亭特别多见,尤其是学校周边。有时一条马路的两边就有两个报刊亭相望,或者一个十字路的对角线上就有两个争生意。“报——晚报——北京晚报——”,叫卖声此起彼伏。其实它们并不一定是为争生意,而是纯粹为了方便你,连个马路都不用过,就没有不掏钱买东西的道理了吧。越是报亭多的地方它们的生意越兴隆,人多得好像不存在不远处那个帮你分流的伙伴。市民有很多都是报迷,下班后经过报亭就要买份《北京晚报》或者《法晚》、《青年报》之类的瞧瞧。学生买杂志的多。虽然多数杂志都是月刊、半月刊,但橱窗里花花绿绿的杂志那么多,一个月免不了要买上两、三本。学校学生又多,摊开来算,每天有学生送生意上门也就不稀奇了。
北京街边另一种常见的小买卖就是吃喝了。有门脸的不算,单说那些露天做生意的。早晨,中午,晚上,他们也像上班一样赶着趟。走在街上,只要兜里揣着三五块钱,就饿不着。有摊煎饼果子的,有做鸡蛋灌饼的。阵式大的还能炸臭豆腐做麻辣烫。站着卖,站着吃。在夏天,住宅楼旁的过道上,有支把大伞弄个冰柜卖冷饮的,也许你走了半天都没有看到一个树荫,忽然发现路边有卖冷饮的,要有不错的定力才能不过去买根冰棍儿解暑吧。
还有一种不太见天日的叫地摊。他们的生意完全没有保障,但是有的人偏偏就喜欢这种所谓的地摊儿,为便宜,也为方便。有时纯粹是为了蹲在地上淘换东西的随意。所以地摊几一直在城市的边边角角里生存着。
在北京城里,也许生活就可以这样简单,一出家门,衣食全能解决,还不是多亏这些不起眼的小生意。
[评语]
文章如跟熟人拉家常一般,把北京的小生意向读者娓娓道来,颇具市井韵味,神似老舍。能运用平白(但非平淡)的语言写市井小事已属不易,作者在布局谋篇上亦有可称道之处。看似闲聊,实则章法严谨。中间三段分别叙述一种“小生意”,层次分明,且详略得当;每段段首句提纲挈领后有围绕中心之详述,更是难得。(指导教师:杨志刚)
《铸剑》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篇2
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一、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特征。
二、体会作品的深刻含义。
三、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设想]
一、本文的主要情节比较容易掌握,但更重要的是掌握在情节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人物性格特征的变化,这是教学重点。
二、对本文的主题的理解,特别是对黑色人身上的“复仇”精神的理解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三、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介绍鲁迅先生的一些言论以及后人的相关评论,以辅助学生对本文主题的理解。
四、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通过梳理情节,理清眉间尺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性格的变化以及黑色人的性格特征。
二、对比眉间尺与黑色人的思想性格。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题解
本文最初发表于1927年4月25日、5月10日《莽原》半月刊,原题为“眉间尺”。后收入小说集《故事新编》时改题为“铸剑”。在这篇小说中,鲁迅沿用了中国古代有关眉间尺的故事框架,赋予了它鲜明的时代和个性特征,使之成为鲁迅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二、文章结构
本文共四节,按情节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小说故事的缘起。写眉间尺听母亲讲父亲为大王铸剑反而被害的深仇大恨,决心为父报仇。
第二部分(第2、3节):小说故事的主体部分。是“复仇”的完成。其中第2节写眉间尺与黑色人的相遇。第3节写黑色人杀死大王。
第三部分(第4节):复仇后的情景。作者重在讽刺臣子们的可笑与昏庸无能。
三、人物形象分析
(一)眉间尺形象分析
1眉间尺的母亲最初为什么认为眉间尺的“父亲的仇是没有人报的了”?
讨论,明确:因为母亲认为眉间尺的“性情还是那样,不冷不热地,一点也不变”。
2从这一节里举出几个例子来说明眉间尺的性情究竟是什么样的。
讨论,明确:在眉间尺的性情中,既有疾恶如仇的一面,又有软弱优柔的一面,而且他还缺少彻底惩恶的决心。
比如:作者写他憎恶老鼠,所以当听到老鼠落水的声音时,他心里非常高兴,而且抱着一种赏玩的态度在看落入水瓮中的老鼠,可是当他看到水中的老鼠快要被淹死的时候,“却忽然觉得它可怜了”,于是伸出芦柴去救老鼠,但当他看见老鼠的全身,“湿淋淋的黑毛,大的肚子,蚯蚓似的尾巴”,“便又觉得可恨可憎得很”,于是“用芦柴在它头上捣了几下,叫它赶快沉下去”。可是当那老鼠“已经不能动弹,不过沉浮在水中间,有时还向水面微微一跳”的时候,眉间尺又觉得很可怜,随即“折断芦柴,好容易将它夹了出来,放在地面上”。当老鼠“四只脚运动了,一翻身,似乎要站起来逃走”时,他却“不觉提起左脚,一脚踏下去”,踩死了老鼠。
眉间尺在对待老鼠的事情上表现出一系列心理的变化,这些变化可以看出他内心充满了矛盾,而且他还只是一个刚刚十六岁的少年,正因为如此,他的母亲才会感到忧虑,认为眉间尺的“父亲的仇是没有人报的了”。
3眉间尺的性格是否就是这样一直持续下去?是什么使他发生了改变?
讨论,明确:随着情节的展开,眉间尺的性格开始发生了变化,促使他产生如此变化的,有母亲对他优柔性情的失望,也有父亲被大王杀害的悲壮。
母亲的失望“使他冷得毛骨悚然”,这是眉间尺为不能替母亲分忧而产生的自责。父亲被大王杀害时的凛然与慷慨,更使眉间尺被深深地打动了,“眉间尺忽然全身都如烧着猛火,自己觉得每一枝毛发上都仿佛闪出火星来。他的双拳,在暗中捏得格格地作响。”
这时的眉间尺,“复仇”二字已经在他的心中扎下了根。这是眉间尺性格的一次重大转变。
4性情改变后的眉间尺是否足以担当替父报仇的重任?
讨论,明确:作者笔下的眉间尺,“他觉得自己已经改变了优柔的性情;他决心要并无心事一般,倒头便睡,清晨醒来,毫不改变常态,从容地去寻他不共戴天的仇雠”,“但他醒着。他翻来复去,总想坐起来”。作者借这段描写暗示:眉间尺虽然性情上有了改变,但仍有许多东西需要他去学习。
从后面的情节来看,当眉间尺在城里准备刺杀大王的时候,他虽然勇气十足,但显得有些莽撞,特别是当他与那些围观的闲人发生冲突的时候,眉间尺显得缺少与“看客”打交道的经验,有些手足无措。
但无论如何,眉间尺为父报仇的信念却越来越坚定。
5眉间尺为什么会相信黑色人的话自刎,而把复仇任务交给黑色人来完成?
讨论,明确:眉间尺与黑色人的对话,是眉间尺性情的又一次重大转变。他在对话中接受了黑色人的“复仇”理论,那就是坚决、彻底地“复仇”,要对一切罪恶进行审判,而这样的复仇是不需要任何名义与借口的。所以眉间尺相信了黑色人的话,然后自刎,而把复仇任务交给黑色人来完成。
(二)黑色人形象分析
1黑色人为眉间尺出谋划策是为了什么?
表面上看黑色人为眉间尺出谋划策,是因为“我一向认识你的父亲,也如一向认识你一样”。但正如黑色人自己所说:“……我要报仇,却并不为此。聪明的孩子,告诉你罢。你还不知道么,我怎么地善于报仇。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我的魂灵上是有这么多的,人我所加的伤,我已经憎恶了我自己!”他的出发点就是纯粹的“复仇”,而不是什么私心。
2黑色人为什么找眉间尺要他的头和剑?
讨论、明确:这正是黑色人的精明所在,因为他要借此来使大王丧失警惕,以便在适当的时候寻找机会刺死大王。
3黑色人在刺死大王之后,为什么也要自刎?
讨论、明确:黑色人的自刎并不是一种绝望的表现,而是为了更坚决、彻底地战斗。他对暴虐的大王作了毫不留情的殊死战斗,“他的头一入水,即刻直奔王头,一口咬住了王的鼻子,几乎要咬下来”,不但“不放”“还用全力上下一撕,撕得王头再也合不上嘴”,“离开王头,沿鼎壁游了一匝,看他可是装死还是真死。待到知道了王头确已断气”,才“微微一笑,随即合上眼睛,仰面向天,沉到水底里去了”。
(三)眉间尺与黑色人的性格比较
讨论、明确:二人最主要的是内在精神方面的相似。
眉间尺与王有杀父之仇,但他作为一个涉世不深的幼稚青年,不知世道的险恶和敌人的残忍,性格怯懦脆弱。几度“可怜”为害甚多的落水老鼠,报仇之前紧张地睡不着觉,一有动静便“出了一身汗”。但他经过了一番磨炼,最终也成为了一个坚定的复仇者。
黑色人与眉间尺并无私交,素无来往,但却有一个共同的大敌——“王”。他富有斗争经验,了解告密者和仇人的动向;他对敌人毫无幻想,他说:“仗义,同情,那些东西,先前曾经干净过,现在却都成了放鬼债的资本。我的心里全没有你所谓的那些。我只不过要给你报仇!”他绝望于专制统治下的黑暗世界,默默地但却坚定地向“王”复仇;他出发时便胸有成竹,有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决心;他善于斗争,一入鼎便给了“王”致命一击。
可以说,眉间尺是一个现实中复仇者的形象,他有自身的性格弱点,但在复仇的道路上他逐渐成熟起来。黑色人则是作者塑造的一个理想化人物。他始终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冷静的头脑,最重要的是他的复仇是那么彻底,他的复仇精神是那么强烈。
四、作业
思考本文最后一节在文中的作用。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讨论、分析“看客”在文中的作用。
二、讨论、分析文章主题。
三、分析、品味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讨论、分析“看客”在文中的作用
(一)眉间尺在进城准备刺杀大王的时候,与一个少年发生争执,这个少年及周围的人是一些什么样的人?
讨论、明确:“干瘪脸的少年还扭住了眉间尺的衣领,不肯放手,说被他压坏了贵重的丹田,必须保险,倘若不到八十岁便死掉了,就得抵命。闲人们又即刻围上来,呆看着,但谁也不开口;后来有人从旁笑骂了几句,却全是附和干瘪脸少年的。眉间尺遇到了这样的敌人,真是怒不得,笑不得,只觉得无聊,却又脱身不得。这样地经过了煮熟一锅小米的时光,眉间尺早已焦躁得浑身发火,看的人却仍不见减,还是津津有味似的。”
从作者的描绘中可以看出,这些人是一些无聊的看客、闲人,他们没有自己的判断力,十分愿意欣赏别人的难处与尴尬,以此排遣自己内心的空虚与无聊。
(二)作者在这时写出这样一些人,有什么用意?
讨论、明确:作者一方面以此表现眉间尺涉世不深,不会机智处理问题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写出了一种冷酷的社会现实,眉间尺——一个就要去完成复仇大业只有十六岁的少年,是孤独的,没有什么人能理解他的举动。
(三)本文的主题是十分冷峻与严肃的,但在文中却出现了这样一些滑稽的人和事,他们的出现与本文的主题是否矛盾?
讨论、明确:这种情节表面上似乎与文章主题无关,但鲁迅所描绘的这样的人物形象在其他作品中并不少见。正是这些闲人,使“他走进无物之阵,所遇见的却是对他一式的点头。他知道这就是敌人的武器,是杀人不见血的武器,许多的战士都在此灭亡,中了炮弹一样,使猛士无所用其力”。那正是这些愚昧麻木的国民,深受重压而至死不悟。不仅残害自己还束缚别人;正是这些麻木的灵魂使夏瑜(鲁迅小说《药》中的革命者)的血白流。今天又使眉间尺掉进了“无物之阵”而无所用其力。
文中写道,七天之后,是落葬的日期,全城很热闹,城里的人民,都奔来瞻仰国王的“大出丧”,“百姓都跪下去,祭桌便一列一列地在人丛中出现。几个义民很忠愤,咽着泪,怕那两个大逆不道的逆贼的魂灵,此时也和王一同享受祭礼,然而也无法可施”。这就是鲁迅曾在“幻灯片”中见到过的民众,是作者深爱着但又憎恶的“路人”。他们与为“复仇”而献身的眉间尺和黑色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强烈的反差。
作者借此来表现自己作品中多次出现的一个主题,那就是改造“国民性”的问题,在这里,我们又一次看到改造国民性的必要与艰巨。
二、分析文章主题
讨论、明确:在回顾自己的半生经历时,鲁迅曾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怀疑什么?怀疑的就是那些假革命的者,他们假借革命的名义,杀害了多少无辜而天真的革命者。他深切感到:“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坟•娜拉走后怎样》)。辛亥革命果实之被篡夺,秋瑾、徐锡麟等的壮烈牺牲,袁世凯的大杀革命者,“五卅”惨案,“女师大事件”,直到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阀血腥屠杀手无寸铁的青年学生,鲁迅的学生刘和珍等倒在血泊中……这些“血的游戏”把鲁迅压抑得喘不过气来,也激发了他的反抗的、复仇的怒火。《铸剑》就是在这样的心情下构思的。作者就是要通过本文,来表达出自己强烈的“复仇”精神。
三、分析描写人物的方法
本文描写人物的手段多样,请举例加以说明。
讨论、明确:
1简洁的外貌描写
例如:“前面的人圈子动摇了,挤进一个黑色的人来,黑须黑眼睛,瘦得如铁。他并不言语,只向眉间尺冷冷地一笑,一面举手轻轻地一拨干瘪脸少年的下巴,并且看定了他的脸。”这个句子写出了黑色人的特点,强调了他的“瘦”,给人一种坚毅、冷酷、严峻的印象。
2精练的语言描写
例如:“你不要悲哀。这是无法逃避的。眼泪决不能洗掉运命。我可是早已有准备在这里了!”眉间尺的父亲带着凛然与坚定在向自己的妻子冷静地交待后事,“眼泪决不能洗掉运命”一句,写出了人物的性格。
3细腻的心理描写
例如:“他看见他的母亲坐在灰白色的月影中,仿佛身体都在颤动;低微的声音里,含着无限的悲哀,使他冷得毛骨悚然,而一转眼间,又觉得热血在全身中忽然腾沸。”写出了眉间尺面对母亲时的复杂心态,既有内心的愧疚,又有为父报仇的激动。
4生动的细节描写
例如:“一个最有谋略的老臣独又上前,伸手向鼎边一摸,然而浑身一抖,立刻缩了回来,伸出两个指头,放在口边吹个不住。”活化出老大臣的丑态,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
四、作业
比较鲁迅小说《药》《阿q正传》中的“看客”形象与本文中的“看客”有哪些相同之处。
《铸剑》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特征。
2、体会作品的深刻含义。
3、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特征。
2、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对本文的主题的理解,特别是对黑色人身上的“复仇”精神的理解.
2、体会作品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公元1881年9月25日,一个平凡的日子,却诞生了一个不平凡的人物——鲁迅。他的出生给绍兴城(浙江省)东昌坊口的周家带来一片欢腾。
实际上鲁迅的本名并不是这个,是他的祖父周福清给他取的。周福清是这个小康人家的大家长,这个小男孩出生的时候,他正在京城做官,当抱了孙子的喜讯传到他耳朵里时,恰好有一位姓张的高官来访,于是就给这小婴儿取了个乳名叫阿张,学名是樟寿,字豫山。可是后来发现,“豫山”的发音和“雨伞”接近,容易引起笑话,也不太好听,就又改为豫才。到了1898年的时候,他长大了,要去南京求学,又改名为周树人。
鲁迅出生的年月正处于清朝统治即将瓦解的时期,其时黄昏气息浓郁。保守落后的古老中国,被外国列强侵略,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耸立在北京城里的爱新觉罗皇室的金銮宝殿,也已经不可挽回地快要崩塌了,主宰了中国多年的封建统治,就要走到了尽头,在中国大地上,正酝酿着新旧时代的大交替。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铸剑》
二、介绍作者
鲁迅(1881.9.25—1936.10.19),现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山、豫才;1918年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正式用笔名——鲁迅。被誉为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南腔北调集》;〈论文集《坟》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等。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题解
本文最初发表于1927年4月25日、5月10日《莽原》半月刊,原题为“眉间尺”。后收入小说集《故事新编》时改题为“铸剑”。在这篇小说中,鲁迅沿用了中国古代有关眉间尺的故事框架,赋予了它鲜明的时代和个性特征,使之成为鲁迅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2、文章结构
本文共四节,按情节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小说故事的缘起。写眉间尺听母亲讲父亲为大王铸剑反而被害的深仇大恨,决心为父报仇。
第二部分(第2、3节):小说故事的主体部分。是“复仇”的完成。其中第2节写眉间尺与黑色人的相遇。第3节写黑色人杀死大王。
第三部分(第4节):复仇后的情景。作者重在讽刺臣子们的可笑与昏庸无能。
五、浏览课文,把握眉间尺与黑色人的思想性格。
(一)眉间尺形象分析
1、眉间尺的母亲最初为什么认为眉间尺的“父亲的仇是没有人报的了”?
讨论,明确:因为母亲认为眉间尺的“性情还是那样,不冷不热地,一点也不变”。
2、从这一节里举出几个例子来说明眉间尺的性情究竟是什么样的。
讨论,明确:在眉间尺的性情中,既有疾恶如仇的一面,又有软弱优柔的一面,而且他还缺少彻底惩恶的决心。
比如:作者写他憎恶老鼠,所以当听到老鼠落水的声音时,他心里非常高兴,而且抱着一种赏玩的态度在看落入水瓮中的老鼠,可是当他看到水中的老鼠快要被淹死的时候,“却忽然觉得它可怜了”,于是伸出芦柴去救老鼠,但当他看见老鼠的全身,“湿淋淋的黑毛,大的肚子,蚯蚓似的尾巴”,“便又觉得可恨可憎得很”,于是“用芦柴在它头上捣了几下,叫它赶快沉下去”。可是当那老鼠“已经不能动弹,不过沉浮在水中间,有时还向水面微微一跳”的时候,眉间尺又觉得很可怜,随即“折断芦柴,好容易将它夹了出来,放在地面上”。当老鼠“四只脚运动了,一翻身,似乎要站起来逃走”时,他却“不觉提起左脚,一脚踏下去”,踩死了老鼠。
眉间尺在对待老鼠的事情上表现出一系列心理的变化,这些变化可以看出他内心充满了矛盾,而且他还只是一个刚刚十六岁的少年,正因为如此,他的母亲才会感到忧虑,认为眉间尺的“父亲的仇是没有人报的了”。
3、眉间尺的性格是否就是这样一直持续下去?是什么使他发生了改变?
讨论,明确:随着情节的展开,眉间尺的性格开始发生了变化,促使他产生如此变化的,有母亲对他优柔性情的失望,也有父亲被大王杀害的悲壮。
母亲的失望“使他冷得毛骨悚然”,这是眉间尺为不能替母亲分忧而产生的自责。父亲被大王杀害时的凛然与慷慨,更使眉间尺被深深地打动了,“眉间尺忽然全身都如烧着猛火,自己觉得每一枝毛发上都仿佛闪出火星来。他的双拳,在暗中捏得格格地作响。”
这时的眉间尺,“复仇”二字已经在他的心中扎下了根。这是眉间尺性格的一次重大转变。
4、性情改变后的眉间尺是否足以担当替父报仇的重任?
讨论,明确:作者笔下的眉间尺,“他觉得自己已经改变了优柔的性情;他决心要并无心事一般,倒头便睡,清晨醒来,毫不改变常态,从容地去寻他不共戴天的仇雠”,“但他醒着。他翻来复去,总想坐起来”。作者借这段描写暗示:眉间尺虽然性情上有了改变,但仍有许多东西需要他去学习。
从后面的情节来看,当眉间尺在城里准备刺杀大王的时候,他虽然勇气十足,但显得有些莽撞,特别是当他与那些围观的闲人发生冲突的时候,眉间尺显得缺少与“看客”打交道的经验,有些手足无措。
但无论如何,眉间尺为父报仇的信念却越来越坚定。
5、眉间尺为什么会相信黑色人的话自刎,而把复仇任务交给黑色人来完成?
讨论,明确:眉间尺与黑色人的对话,是眉间尺性情的又一次重大转变。他在对话中接受了黑色人的“复仇”理论,那就是坚决、彻底地“复仇”,要对一切罪恶进行审判,而这样的复仇是不需要任何名义与借口的。所以眉间尺相信了黑色人的话,然后自刎,而把复仇任务交给黑色人来完成。
(二)黑色人形象分析
1、黑色人为眉间尺出谋划策是为了什么?
明确:表面上看黑色人为眉间尺出谋划策,是因为“我一向认识你的父亲,也如一向认识你一样”。但正如黑色人自己所说:“……我要报仇,却并不为此。聪明的孩子,告诉你罢。你还不知道么,我怎么地善于报仇。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我的魂灵上是有这么多的,人我所加的伤,我已经憎恶了我自己!”他的出发点就是纯粹的“复仇”,而不是什么私心。
2、黑色人为什么找眉间尺要他的头和剑?
讨论、明确:这正是黑色人的精明所在,因为他要借此来使大王丧失警惕,以便在适当的时候寻找机会刺死大王。
3、黑色人在刺死大王之后,为什么也要自刎?
讨论、明确:黑色人的自刎并不是一种绝望的表现,而是为了更坚决、彻底地战斗。他对暴虐的大王作了毫不留情的殊死战斗,“他的头一入水,即刻直奔王头,一口咬住了王的鼻子,几乎要咬下来”,不但“不放”“还用全力上下一撕,撕得王头再也合不上嘴”,“离开王头,沿鼎壁游了一匝,看他可是装死还是真死。待到知道了王头确已断气”,才“微微一笑,随即合上眼睛,仰面向天,沉到水底里去了”。
(三)眉间尺与黑色人的性格比较
讨论、明确:二人最主要的是内在精神方面的相似。
眉间尺与王有杀父之仇,但他作为一个涉世不深的幼稚青年,不知世道的险恶和敌人的残忍,性格怯懦脆弱。几度“可怜”为害甚多的落水老鼠,报仇之前紧张地睡不着觉,一有动静便“出了一身汗”。但他经过了一番磨炼,最终也成为了一个坚定的复仇者。
黑色人与眉间尺并无私交,素无来往,但却有一个共同的大敌——“王”。他富有斗争经验,了解告密者和仇人的动向;他对敌人毫无幻想,他说:“仗义,同情,那些东西,先前曾经干净过,现在却都成了放鬼债的资本。我的心里全没有你所谓的那些。我只不过要给你报仇!”他绝望于统治下的黑暗世界,默默地但却坚定地向“王”复仇;他出发时便胸有成竹,有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决心;他善于斗争,一入鼎便给了“王”致命一击。
可以说,眉间尺是一个现实中复仇者的形象,他有自身的性格弱点,但在复仇的道路上他逐渐成熟起来。黑色人则是作者塑造的一个理想化人物。他始终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冷静的头脑,最重要的是他的复仇是那么彻底,他的复仇精神是那么强烈。
四、布置作业
思考本文最后一节在文中的作用。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讨论、分析“看客”在文中的作用。
2、讨论、分析文章主题。
3、分析、品味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内容】
一、讨论、分析“看客”在文中的作用
(一)眉间尺在进城准备刺杀大王的时候,与一个少年发生争执,这个少年及周围的人是一些什么样的人?
讨论、明确:“干瘪脸的少年还扭住了眉间尺的衣领,不肯放手,说被他压坏了贵重的丹田,必须保险,倘若不到八十岁便死掉了,就得抵命。闲人们又即刻围上来,呆看着,但谁也不开口;后来有人从旁笑骂了几句,却全是附和干瘪脸少年的。眉间尺遇到了这样的敌人,真是怒不得,笑不得,只觉得无聊,却又脱身不得。这样地经过了煮熟一锅小米的时光,眉间尺早已焦躁得浑身发火,看的人却仍不见减,还是津津有味似的。”
从作者的描绘中可以看出,这些人是一些无聊的看客、闲人,他们没有自己的判断力,十分愿意欣赏别人的难处与尴尬,以此排遣自己内心的空虚与无聊。
(二)作者在这时写出这样一些人,有什么用意?
讨论、明确:作者一方面以此表现眉间尺涉世不深,不会机智处理问题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写出了一种冷酷的社会现实,眉间尺——一个就要去完成复仇大业只有十六岁的少年,是孤独的,没有什么人能理解他的举动。
(三)本文的主题是十分冷峻与严肃的,但在文中却出现了这样一些滑稽的人和事,他们的出现与本文的主题是否矛盾?
讨论、明确:这种情节表面上似乎与文章主题无关,但鲁迅所描绘的这样的人物形象在其他作品中并不少见。正是这些闲人,使“他走进无物之阵,所遇见的却是对他一式的点头。他知道这就是敌人的武器,是杀人不见血的武器,许多的战士都在此灭亡,中了炮弹一样,使猛士无所用其力”。那正是这些愚昧麻木的国民,深受重压而至死不悟。不仅残害自己还束缚别人;正是这些麻木的灵魂使夏瑜(鲁迅小说《药》中的革命者)的血白流。今天又使眉间尺掉进了“无物之阵”而无所用其力。
文中写道,七天之后,是落葬的日期,全城很热闹,城里的人民,都奔来瞻仰国王的“大出丧”,“百姓都跪下去,祭桌便一列一列地在人丛中出现。几个义民很忠愤,咽着泪,怕那两个大逆不道的逆贼的魂灵,此时也和王一同享受祭礼,然而也无法可施”。这就是鲁迅曾在“幻灯片”中见到过的民众,是作者深爱着但又憎恶的“路人”。他们与为“复仇”而献身的眉间尺和黑色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强烈的反差。
作者借此来表现自己作品中多次出现的一个主题,那就是改造“国民性”的问题,在这里,我们又一次看到改造国民性的必要与艰巨。
二、分析文章主题
讨论、明确:在回顾自己的半生经历时,鲁迅曾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怀疑什么?怀疑的就是那些假革命者,他们假借革命的名义,杀害了多少无辜而天真的革命者。他深切感到:“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坟•娜拉走后怎样》)。辛亥革命果实之被篡夺,秋瑾、徐锡麟等的壮烈牺牲,袁世凯的大杀革命者,“五卅”惨案,“女师大事件”,直到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阀血腥屠杀手无寸铁的青年学生,鲁迅的学生刘和珍等倒在血泊中……这些“血的游戏”把鲁迅压抑得喘不过气来,也激发了他的反抗的、复仇的怒火。《铸剑》就是在这样的心情下构思的。作者就是要通过本文,来表达出自己强烈的“复仇”精神。
三、分析描写人物的方法
本文描写人物的手段多样,请举例加以说明。
讨论、明确:
1、简洁的外貌描写
例如:“前面的人圈子动摇了,挤进一个黑色的人来,黑须黑眼睛,瘦得如铁。他并不言语,只向眉间尺冷冷地一笑,一面举手轻轻地一拨干瘪脸少年的下巴,并且看定了他的脸。”这个句子写出了黑色人的特点,强调了他的“瘦”,给人一种坚毅、冷酷、严峻的印象。
2、精练的语言描写
例如:“你不要悲哀。这是无法逃避的。眼泪决不能洗掉运命。我可是早已有准备在这里了!”眉间尺的父亲带着凛然与坚定在向自己的妻子冷静地交待后事,“眼泪决不能洗掉运命”一句,写出了人物的性格。
3、细腻的心理描写
例如:“他看见他的母亲坐在灰白色的月影中,仿佛身体都在颤动;低微的声音里,含着无限的悲哀,使他冷得毛骨悚然,而一转眼间,又觉得热血在全身中忽然腾沸。”写出了眉间尺面对母亲时的复杂心态,既有内心的愧疚,又有为父报仇的激动。
4、生动的细节描写
例如:“一个最有谋略的老臣独又上前,伸手向鼎边一摸,然而浑身一抖,立刻缩了回来,伸出两个指头,放在口边吹个不住。”活化出老大臣的丑态,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
四、布置作业
比较鲁迅小说《药》《阿q正传》中的“看客”形象与本文中的“看客”有哪些相同之处。
《铸剑》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篇4
教学目标
1. 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特征。
2. 学习作者独特的描写人物的方法。
3. 体会本文的艺术特色及作品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1. 分析体会眉间尺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性格的变化。
2. 理解黑色人身上“复仇”的精神实质。
教学难点
1. 黑色人的出现及其思想性格的表现对深化主题的作用。
2. 作品中其他人物的出现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古代有很多神话传说故事,这些故事用神奇的笔法为我们勾画了古人们对那个世界的认知,以及那个世界给他们带来的爱恨情愁。那么这堂课前老师给你们推荐的“三王冢”的故事,不知大家读得怎么样了?理解了多少?我们先来欣赏这个故事。
二、复述“三王冢”的故事。
找两个同学用自己的话将“三王冢”的故事复述一遍,然后更正翻译理解上的错误。
师:好,听完这个故事,大家说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生:这是一个复仇的故事,一个无名的侠客为了帮助干将的儿子复仇不惜牺牲生命的故事。
三、比较《铸剑》和“三王冢”的异同。
1. 以小组为单位共同阅读课文《铸剑》,画出生字生词,并共同解决读音问题。
叱 水瓮 憎恨 芦柴 咻咻 毛骨悚然 拂拭 骇异
匣子 颈子 浑圆 后苑 仇雠 杳无消息 雉堞 旌旗
背脊 灼热 排衙 鸱鸮 磷火 不暇计较 午膳 打诨
缘竿 胡诌 颧骨 暴躁 兽炭 面面相觑 皓齿 莠民
缓辔 戈戟 黄钺 起粟 煎熬 恍然大悟 掣起 疾趋
2. 初步比较两文之异同。
好,我们阅读了鲁迅的《故事新编》中的《铸剑》,然后我们来比较一下,鲁迅改编的故事与古代的“三王冢”的故事有哪些异同点。
相同点:
两篇文章的主题是基本一致的,都表现了“复仇”这个中心,都围绕着少年的家仇展开,都出现了一个侠士帮助他完成了复仇任务。
不同点:
鲁迅的《铸剑》要比“三王冢”的故事内容丰富,改编和添加了很多内容,例如:
(1)将“赤鼻”改成了“眉间尺”,并丰富了他的人物性格。在鲁迅的笔下,他是一个刚满16 岁的优柔寡断的少年,经过母亲的教育刚强起来并终于完成报仇大业,其性格有一个发展变化及升华的过程。
(2)将“客”改成了“黑色人”“宴之敖者”,并把他塑造成舍己为人、行侠仗义的古代侠士的形象。
(3)将“楚王”改成了“王”,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和适应性,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了“王”暴戾、荒淫的性格。
(4)增添了干瘪脸少年、众多妃子、王后、太监、老臣、武士、侏儒、围观群众等次要人物,使故事的内容更丰富,主题也更有意义。
(5)作者用近于荒诞的手法设计了一些具体生动的情节,例如,干将铸剑的过程,尤其是铸成之时的神奇景象;还有三头在鼎中啃咬一节更加惊心动魄,使这个故事更生动,人物更活灵活现。
(6)为宴之敖者设计了四段“哈哈爱兮歌”,更加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7)增加结尾分辨头颅和王出殡的情节,更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效果。
四、介绍作者和背景。
这堂课通过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我们比较了两篇文章的异同,从中可以看出,鲁迅的《铸剑》对这个故事的改编还是比较大的。那么,我们来思考鲁迅为什么要改编这个故事,为什么要增加那些情节?要理解作者创作的意图,就必须了解作者本人及其写作背景。关于鲁迅我们并不陌生,简单回顾一下有关他的信息。
1. 关于鲁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02 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弃医从文。1909 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封建礼教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先后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精神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其中,1921年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1930年起,鲁迅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政府的种种迫害,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1936年病逝于上海。
2. 写作背景。
《铸剑》写于1926 年,是鲁迅在经历了“女师大学潮”和“三•一八惨案”之后,离京南下,在厦门和广州时写的。作者在小说中表现的复仇精神,是紧紧联系着现实斗争的。在女师大事件、五卅惨案、三•一八惨案中,鲁迅目睹了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的凶残和暴虐,激起了极大的愤怒,他认为应该“抽刃而起,以血偿血”。现实的严酷也促进了鲁迅思想的发展,在坚持文化战斗的同时,他深深认识到暴力革命的必要性。鲁迅在给许广平的通信里面就曾经说过:“改革最快的还是火与剑。”《铸剑》这篇小说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创作的。
五、课堂小结。
了解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就能更好地欣赏作品。所以,我们要把学习的重点放在鲁迅刻画的丰富的人物形象上,同时通过这些形象体会《铸剑》的主题,我们要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这篇小说。
六、布置作业。
1. 反复朗读课文,尤其是情节生动之处。
2. 分析鲁迅笔下的人物性格,下一节课与同学们交流。
3. 找出小说中较难理解之处,下一节课与同学们讨论。
附录:
三王冢
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欲杀之。剑有雌雄,其妻重身当产,夫语妻曰:“吾为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往必杀我。汝若生子是男,大,告之曰:‘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王大怒,使相之:“剑有二,一雄一雌。雌来,雄不来。”王怒,即杀之。莫邪子名赤,比后壮,乃问其母曰:“吾父所在?”母曰:“汝父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杀之。去时嘱我:‘语汝子,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子出户南望,不见有山,但睹堂前松柱下石砥之上,即以斧破其背,得剑。日夜思欲报楚王。王梦见一儿,眉间广尺,言欲报仇。王即购之千金。儿闻之,亡去,入山行歌。客有逢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干将莫邪子也。楚王杀吾父,吾欲报之。”客曰:“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儿曰:“幸甚!”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立僵。客曰:“不负子也。”于是尸乃仆。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客曰:“此乃勇士头也。当于汤镬煮之。”王如其言。煮头三日三夕,不烂。头踔出汤中,瞋目大怒。客曰:“此儿头不烂,愿王自往临视之,是必烂也。”王即临之。客以剑拟王,王头随堕汤中。客亦自拟己头,头复堕汤中。三首俱烂,不可识别。乃分其汤肉葬之,故通名“三王墓”。(干宝《搜神记》)
【译文】
楚国的能工巧匠干将莫邪给楚王铸造宝剑,用了好几年的工夫才制成。楚王因时间久了而发怒,想要杀死铸剑人。宝剑铸了两把,分为雌雄。他的妻子当时怀孕就要生孩子了,丈夫便对妻子说道:“我替楚王铸造宝剑,好多年才获得成功,楚王为此发怒,我要前去送剑给他的话,他必杀死我。你如果生下的孩子是男孩的话,等他长大成人,告诉他说:‘走出家门看到南山,一棵松树生长在一块巨石上,我留下的另一把剑就藏在巨石的背后面。’”随后就拿着一把雌剑前去觐见楚王。楚王非常愤怒,命令人来察看宝剑,发现剑原有两把,一把雄的,一把雌的,雌剑被送呈上来,而雄剑却没有送来。楚王暴怒,立即把铸剑的干将莫邪杀死了。莫邪的儿子名叫赤,等到他后来长大成人了,就向自己的母亲询问道:“我的父亲究竟在哪里呀?”母亲说:“你的父亲给楚王铸造宝剑,用了好几年才铸成,可是楚王却发怒,杀死了他。他离开时曾嘱咐我:‘告诉你的儿子,出家门后看到南山,一棵松树生长在一块巨石上,宝剑就在石头的背后面。’”于是,儿子走出家门向南望去,不曾看见有什么山,只是看到屋堂前面松木柱子下边的石块,就用斧子击破它的背后面,终于得到了雄剑。从此以后,儿子便日思夜想地要向楚王报仇。一天,楚王在梦中恍惚看到一个男儿,双眉之间有一尺宽的距离,相貌出奇不凡,并说道定要报仇。楚王立刻以千金悬赏捉拿他。男儿听到这种情况,逃亡而去,躲入深山唱歌。路过的客旅中有一个遇到他悲歌的,对他说:“你年纪轻轻的,为什么痛哭得如此悲伤呢?”男儿说:“我是干将莫邪的儿子,楚王杀死了我的父亲,我定要报这杀父之仇。”客人说:“听说楚王悬赏千金购买你的头,拿你的头和剑来,我为你报这冤仇。”男儿说:“太好了!”说罢立即割颈自刎,两手捧着自己的头和雄剑奉献给客人,自己的尸体僵直地站立着,死而不倒。客人说:“我不会辜负你的。”这样,尸体才倒下。客人拿着男儿的头前去觐见楚王,楚王非常欣喜。客人说:“这就是勇士的头,应当在热水锅中烧煮它。”楚王依照客人的话,烧煮头颅,三天三夜竟煮不烂。头忽然跳出热水锅中,瞪大眼睛非常愤怒的样子。客人说:“这男儿的头煮不烂,希望楚王亲自前去靠近察看它,这样头必然会烂的。”楚王随即靠近那头。客人用雄剑砍楚王,楚王的头随着落在热水锅中;客人也自己砍掉自己的头,头也落入热水锅中。三个头颅全都烂在一起,不能分开识别,众人于是分开它们的汤与骨肉,而埋葬了它们,所以笼统称作“三王冢”。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一堂课我们就《铸剑》和古代的“三王冢”故事进行了大致的比较,找出了两文中诸多不同之处,这堂课我们就通过具体的描写来体会鲁迅这样改编的目的和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二、概括小说的情节。
《铸剑》比“三王冢”的情节要丰富得多,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几个部分的内容。
本文共四节,按情节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小说故事的缘起。写眉间尺听母亲讲父亲为大王铸剑反而被害的深仇大恨,决心为父报仇。
第二部分(第2、3节):小说故事的主体部分。是“复仇”的完成。其中第2节写眉间尺与黑色人的相遇。第 3 节写黑色人杀死大王。
第三部分(第4节):复仇后的情景。作者重在讽刺臣子们的可笑与昏庸无能。
三、体会人物形象。
小说最主要的就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文章的主题。《铸剑》的人物可以分为三类:眉间尺和宴之敖者,干瘪脸少年和围观群众,众王妃及王公大臣。下面我们来分析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
1. 眉间尺的形象。
这是一个性格多样的人物形象,至少他不像以往小说中塑造的纯粹的英雄,他首先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人,是一个还不太成熟的少年。这位小说中的人物更具有真实性。小说首先塑造了一个优柔寡断的眉间尺。例如打老鼠这件事,眉间尺在对待老鼠的事情上表现出一系列心理的变化,这些变化可以看出他内心充满了矛盾,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善良和软弱,正因为如此,他的母亲才会感到忧虑,认为眉间尺的“父亲的仇是没有人报的了”。当然,在眉间尺的性情中,既有软弱优柔的一面,又有疾恶如仇的一面。随着情节的展开,眉间尺的性格开始发生变化,先是母亲对他优柔性情的失望及父亲被大王杀害的悲壮,促使他坚强起来决定为父报仇。于是“眉间尺忽然全身都如烧着猛火,自己觉得每一枝毛发上都仿佛闪出火星来。他的双拳,在暗中捏得格格地作响”,这是眉间尺性格的一次重大转变,使读者也对这个少年充满了信心。促使眉间尺变得决绝的是黑色人的出现。从作者的描写看,眉间尺虽然性情上有了改变,但仍有许多东西需要他去学习。例如:“他觉得自己已经改变了优柔的性情;他决心要并无心事一般,倒头便睡,清晨醒来,毫不改变常态,从容地去寻他不共戴天的仇雠。”“但他醒着。他翻来覆去,总想坐起来。”他的心虽然坚定了,但面对刺杀大王这样的大事仍然手足无措。所以眉间尺与黑色人的对话,是眉间尺性情的又一次重大转变。他接受了黑色人的建议,因为他相信这样的复仇是不需要任何名义与借口的。所以他毅然决然地自刎,而把复仇任务交给黑色人来完成。
2. 黑色人的形象。
从表面上看黑色人为眉间尺出谋划策,是因为“我一向认识你的父亲,也如一向认识你一样”。但正如黑色人自己所说:“但我要报仇,却并不为此。聪明的孩子,告诉你罢。你还不知道么,我怎么地善于报仇。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我的魂灵上是有这么多的,人我所加的伤,我已经憎恶了我自己!”他的出发点就是纯粹的“复仇”,而不是什么私心。黑色人具有很强的战斗精神和智慧,因为他要借眉间尺的头和剑来使大王丧失警惕,以便在适当的时候寻找机会刺死大王。为了更坚决、彻底地战斗,他把自己的头也砍下来加入鼎里的战斗直到胜利,这是一个为了正义不惜牺牲生命的英雄。
3. 干瘪脸少年和围观者看客的形象。
干瘪脸的少年是个无聊之人,这种无聊之举正是很多国人的表现,为一些完全不值得的东西“窝里斗”,那些无聊的看客、闲人,他们没有自己的判断力,十分愿意欣赏别人的难处与尴尬,以此排遣自己内心的空虚与无聊。此处情节可以看出眉间尺涉世不深,不会机智处理问题的不足,也写出了一种冷酷的社会现实,眉间尺是孤独的,没有什么人能理解他的举动。这也为黑色人的出现作了铺垫。
四、分析文章主题。
怎么理解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希望同学们通过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
《铸剑》这篇文章借古代复仇故事的传说,表现了鲁迅对黑暗现实的愤怒和反抗。辛亥革命,“五卅”惨案,“女师大事件”,直到1926 年的“三•一八”惨案,鲁迅目睹了无数无辜的人倒在血泊之中,这种黑暗的现实让鲁迅愤怒、压抑,而一位学者和文人只能以笔做枪,通过讽刺犀利的文笔,来表现心中的愤懑,来激发人们的斗志。所以,他改编了这个故事,让古代的义士用行动替他说话,用行动来唤醒人们。同时他也留给了读者思考,宴之敖者的行动能否根本解决推翻反动统治的问题,所以说这篇小说极有意义,引人思考。
五、艺术特色。
1. 本文对人物的塑造有其独到的一面,在生活中塑造人物,使之升华。注意人物之间性情的比较,如眉间尺与黑色人的比较,黑色人与干瘪脸少年的比较等。
2. 运用夸张荒诞的艺术手法使小说的描写更生动,例如干将铸剑的情景,人头在鼎中唱歌跳舞等。
3. 在情节中穿插几首歌,表现人物的内心,使故事更具有表现力。
六、布置作业。
模仿本文的写法,选一则古代的传说或神话或成语故事,改编成现代小说,要表现有价值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