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案

2022-04-30

7.突出乱坟岗的死人之多,暗示社会的黑暗,灾难深重,表现了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草菅人命,滥杀无辜的罪恶,为下文华、夏两家分别在路两边为儿子上坟的情节做了铺垫。
8.暗示革命者夏瑜不仅生前与穷苦的群众有隔膜,死后也是如此,从而深刻地反映了小说的主题。意思对即可。
9.怕伤了小川的自尊心。神态、动作、心理((通过动作、环境暗示与衬托)环境(或气氛)描写。为难心情。
10.这种感受源于李小川的自尊受到大家伤害这件事,体现了作者的正义感以及对李小川的那种同情和理解。
11.主题是:通过塑造大姑的形象来揭示人们对改邪归正的失足青年缺少起码的信任,呼吁人们给予失足青年起码的信任。(或:告诫人们不要拿世俗的眼光去评判失足青年的人品,应该给这些改邪归正的青年人以最起码的信任和理解。
12.文章以《锁》为题,又以“锁”列出故事情节,最后以换锁结尾,使结构完整,体现了构思的巧妙及情节的曲折。或:本文从头到尾没有脱离“锁”这一主题,可撬开了锁却又换了锁,这使文章的情节波澜起伏,在平淡的结尾处,体会到了不平淡的画龙点睛的效果。
13.③ ② ①
14.⑴标题暗示
小说的标题为何取一个“药”字?看过小说,品味思之,方知“药”字之妙。它不仅只是实指华老栓愚昧 地把“人血馒头”当作治儿子痨病的“良药”,而且更有作者匠心独运的暗示的寓意:当今急于要治的“病” 不是华小栓肉体上的痨病,而是整个国民的“精神病”,因此华老栓的药不是治病的“良药”;夏瑜的个人奋 斗也不是“治病”的“良药”;革命者只有唤醒民众,才是推翻黑暗社会、拯救国民的“良药”。可见由于《药》的暗示艺术,便表达了极其深刻的题旨,可谓着一字而“尽得风流”。
⑵线索暗示
《药》有明、暗两条线索,暗线主要是通过暗示手法来设置的。明线写华老栓买“药”暗示革命者夏瑜的 鲜血被群众所吃;明写茶客谈“药”,暗示夏瑜的身份和牢中的斗争精神;明写夏四奶奶和华大妈上坟,暗示 “华夏”民族悲剧的原因:两位母亲都不知道儿子是怎么死的:一个为革命献身,母亲不理解;一个被愚昧吞 噬,母亲不知道。作者用暗示设计一条暗线,大大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如果单写华家的故事,只能反映当时群众的愚昧落后;如果单写夏家的故事,只能赞扬当时的民主主义革命者的斗争精神;而用明暗线索结构则说明 了:革命者只有唤醒民众,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这才是救治民众、救治社会的真正“良药”。
⑶人名暗示
小说写华、夏两家的悲剧故事。“华”、“夏”暗示了“华夏民族”之意。华老栓具体暗示了辛亥革命前 的人民群众。栓,是塞子的意思。华老栓、华小栓,暗示当时广大群众(从父辈到儿辈)的脑子仍被封建的愚昧落后思想所塞住,尚未觉醒,瑜是美玉,夏瑜不仅暗示指真实的革命者秋瑾,而且暗示他是华夏民族的精英 ,即先进的革命者。
⑷人物暗示
《药》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深刻的暗示意义。华老栓,暗示父辈的愚昧落后,而华小栓的命运则暗示由于 父母辈的愚昧而造成下一代的悲剧。夏瑜的遭遇,暗示了当时的革命者脱离群众,不被群众所理解的悲哀。康大叔这个刽子手的形象,暗示着统治者帮凶是何等凶残、丑恶。华大妈、夏四奶奶,则暗示了做母亲的也不知 道儿子是怎么死的可悲现实!至于茶客中的“花白胡子”和“二十多岁的人”,则暗示了从老到少的群众的麻木不仁。 作者用人物暗示了严峻的现实和悲惨命运,“意在引起疗效的注意”,催人警醒!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