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滑稽的是,“渔夫”和“旅游者”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结果却相同,作者是站在渔夫一方,还是站在旅游者一方?你的看法呢?
答案:“旅游者”拼命追求物质富足的目的是“只要好好干一阵,有朝一日就可以不用再干活了”,而“渔夫”早已“悠然自得地坐在港口的太阳下打盹儿”了。不露声色的戏谑,使我们无法窥探作者的明确倾向,这就有助于我们延伸理解的触须,见仁见智,各执一词。也许,你会支持旅游者的哲学,认为人生就是创造,就是拼搏,只有最大地创造财富,才能最大地实现人自身的价值。价值的载体即是价值的物化形态。人类精神王国的最终实现,当有物质作为基础。也许,你会赞同渔夫的人生哲学,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何必让人生那么劳苦,失去悠哉游哉的自由?物质追求是无穷无尽的,而无穷尽只能在精神世界里去实现。也许,你会认为这是对现代文明陷入困境的诠释,对复旧老庄哲学的形象化暗示。也许,你还会由此想到另外一种人生,工作就是工作,休息就是休息,并不能把休息当成工作的目的;物质追求的本身也就是人生的一部分,怎能把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人为地区分开来?也许,也许……以上这些理解,自然不能说是作者的本意,但作者却提供了这样理解的媒介和原动力。
3.这篇散文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在叙事中写出作者的哲学思想,以思想内涵的丰富去启迪、去满足读者多元的艺术需求,是这篇散文的最突出的特点。
拓展运用
一、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天 真
(蒙古族)鲍尔吉•原野
天真是人性纯度的一种标志。在成年人身上,即使偶露天真也非常非常可爱。天真并不诉诸知识,大学或中专都不培养人的天真,或者说那里只戕灭天真。天真只能是性情的流露。
“我醉欲眠君且去”,能说出这种话的人惟有李白,如无赖童子。在李白眼里,世事无不美好又无不令人沮丧。这是诗人眼里的生活,但李白赤条条地皈依于美好。他当不上官且囊中缺乏银两,但口出无可置疑之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的天才,毋宁说是十足的天真加上十足的才气。我们多么感谢李白不像绍兴师爷般老辣,也不似孔明那么擅逞谋略,不然文学史黯然矣。
人们说“天真无邪”,言天真一物无不洁之念,如孔子修订过的“郑声”一样。但人岂能无邪?所谓无邪只是无知而已,像小孩子研泥为丸,放在小盒子里,自以为旷世珍物。所以天真只存在于小孩子身上。每个小孩子都是诗人与幽默家,都讲过妙语。小女鲍尔金娜三岁时,我携她在北陵的河边散步。河水平缓,偶涌浪花,鲍尔金娜惊奇大喊:“小河在水里边。”小河——在——水里边,我想了许多。的确,小河若不在水里边,又在什么里边呢?倘若我们也肯于把小河看作是一位神灵的话。鲍尔金娜还讲过“小雨点是太阳公公的小兵”云云。这些话很有些意思,但证明不了她亦是李白。儿童的天真只由无邪而来,一被语文算术绕缠就无法天真了。可见知识是天真的大敌,因而一位有知识的成年人还保持天真,无异于奇迹。谁也不能说爱因斯坦无知,但他天真,拒绝以色列总统的职务,说自己“只适合于从事与物理学有关的事情”。这种天真,事实上是一种诚实。诚实最接近于天真。齐白石九十岁的时候,翻出自己七十岁的画稿阅读,说:“我年轻时画得多好!”人们对此不禁要微笑,七十岁还叫做年轻吗?况且他说自己“画得多好!”对九旬老者,七十岁只能算是年轻,白石老人多么诚实,又多么天真。在他的作品中,有一幅“他日相呼”,画面上两只小鸡雏各噙蚯蚓一端怒扯。没有童心,谁能画出这样纯净的作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