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街亭
2021-02-222.街亭三“夺"。(场面描写:街亭激战)(原文略)
作者以浓墨重i彩,营造出惊心动魄的战斗气氛,敷演出i跌宕起伏的"街亭争i夺战"。先是马谡落i荒而逃,张邰佯作追i击,却转出魏延的及[时增援。情节一顿。张邰佯作败退,魏延复夺街亭,不意突遭魏方伏击,千钧一发之际,王平引兵来援。情节又一顿。王、魏合兵,奔列柳城,与高翔夜袭街亭,陷身空寨,死命冲出,列柳城陷于敌手。情节再一顿。写双方环绕街亭反复争夺,一波三折,“有斗移星转,雨覆云翻之妙"(毛宗岗《读〈三国志〉法》),刀光剑影,令读者目不暇接。值得注意的是,傲慢轻狂的马谡,厮杀中不见踪影。
3.“挥泪"。(动作描写:人物心理)(原文略)
诸葛亮涕泪纵横,一为北伐失败痛惜,一为马谡违令遗憾,一为识人不深悔恨。种种情感,积累良久。斩将之时,难以自抑,猛然喷发。想起马谡亦为人才,相处日久,“义同兄弟",为严明军纪,不能不杀,有情而不枉法,执法又不忘情,诸葛亮泪如泉涌,其情至真。不用“揩"、“抹"、“拭"等常用字,著一“挥"字,一见诸葛亮痛苦之深,一见诸葛亮决心之大。
四、讨论:探讨《失街亭》描写"战争与人"技法。
1.《三国志•魏书•张郃传》记载:“诸葛亮出祁山,加邰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于街亭。"(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邰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邰战于街亭。"史料可证,街亭之战,魏军主将是张邰,司马懿与此战无关。那么,小说为什么要将诸葛亮的对手改作司马懿?小说中的司马懿,既精通兵法又有实战经验。派子侦察、亲自巡哨、摸清守将,断绝水道、围而不攻、放火烧山,以及多次设伏等,表明其人非等闲之辈。历史上的司马懿,此时确未曾与诸葛亮交手。如果按照史实,将诸葛亮一出祁山兵败而返的对手写成魏国一员大将张邰(此人后被诸葛亮设计射杀),无疑会贬损诸葛亮的形象。作者“张冠李戴",以同样多谋善断的司马懿来映衬诸葛亮(司马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更能表现诸葛亮的指挥若定、用兵如神。•
2.诸葛亮一向谨慎,知人善任,为什么竟重用马谡这样的“言其过实"之人?
马谡请战,立下军令状,以“乞斩全家"的担保来表明决心与信心。而在诸葛亮心中,马谡“自幼饱读兵书,熟谙战法"。建“攻心计"令孟获就范,建"反间计"令司马懿下野,可见其人亦非无能之辈。诸葛亮复令魏延、高翔襄助防守街亭。作了这样的布置,诸葛亮自然认为,街亭不致有失。诸葛亮的“失算"在于,没有看到马谡缺乏作战经历,可为良谋而难作良将,也没有对马受命时流露的骄狂情绪予以注意,终至酿成大错。(失街亭)中的诸葛亮不是“完人",反而感人。(鲁迅批评(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多智而近妖",此种情形,节选部分是例外。)
3.“一出祁山"是蜀汉一次失败的战争,可是蜀方主帅诸葛亮依然光彩照人,试结合课文作简要分析。
作者在诸葛亮身上,倾注了自己的“英雄情结"。虽然是一次失败的战争,却以生花妙笔写出了一个失败的英雄,给读者一种历史真实感。街亭布防,见其精细谨慎;初见图本,见其料事如神;回军汉中,见其从容不迫;赏将斩将,见其赏罚分明。对手和麾下诸将如众星拱月,对诸葛亮起映衬烘托作用。失败的英雄、悲怆的英雄,更能引起读者的审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