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讨论
2020-05-16[指正方法]
李钢同学为什么不知所云,无从说起呢?是因为他拿不准怎样说才能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这样的情况,在中学生中,不是什么偶然现象,它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在讨论会上,发言的往往不止一个人,每个人的发言也往往不止一次,而发言的内容又往往千差万别、千姿百态。像上例中的那个班会,还算是较为简单的,如果要让李钢同学置身于一个上百人或更大的讨论会场,讨论的专题又比较复杂,那么,当他站起来后,就更不知所云了。究其原因,是李钢同学没有听清同学们的发言,即使记下了同学们的一些只言片语,也没有理清同学们的讨论观点,而发言的同学那么多,发表的观点好像又几度变化,李钢同学怎能不张口结舌呢?
这涉及到许许多多的问题。我们以为,像李钢这样的同学,首先要去做的,是“听”的练习,听别人发言的观点、内容,一时“听”不下来,还可以用笔记。长此以往,自然会形成一种听记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把众人的发言进行综合归类,然后再分析比较,最后去弄清正误,发表自己的看法。
就上例来看,李钢同学可以先把众人的发言“听”下来,听得准确,接着对众人的发言综合归类:大致分两类。一类认为学校即外部条件在课外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另一类认为学生即内部条件是课外活动上台阶与否的决定因素。第三步,进行分析比较:朗诵小组和微机小组在学校到底开展得如何?文学社社员发表那么多的作品主要归功于谁?学校、老师和同学这三者在课外活动中到底各占据什么样的位置?等等。这一步是最重要的一步,也是较为复杂的一步,既要去分析比较众人的发言,还要挖掘自己所掌握的材料。不过,把握住了这一步,第四步的“弄清正误”也就水到渠成了。如果李钢同学掌握了这么一个步骤和过程,他是一定会有条不紊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的。
当然,这个步骤和过程看起来简单,但真正做起来,恐怕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了。但是只要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意识地去练习,认真细心地去锻炼,假以时日,你不但不会在讨论会上像李钢那样不知所云,而且,你也可以使自己的口才上一个档次,步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病例二:“火药味”太浓
[病例实况]
某班班委会五名同学,受班主任委托,利用星期六的下午,聚在一起讨论本班男女同学的“恋爱”问题。班长刚把议题说出,学习委员就迫不及待地率先说开了:“我认为,在我们学校,同学们的年龄普遍较小,我们班更是如此,我们应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在学习上。所以,对那些谈恋爱的同学,一定要从严从重从快处理,决不能手软。”他的话音刚落,体育委员就接过了话茬:“我不同意这种观点,我认为,他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男女同学正常的交往,即使有了那么一点恋情,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事。”学习委员马上说道:“依你这么看来,那我们是不是都要去谈恋爱?”体育委员毫不示弱:“如果我们一头全扎进书本里,岂不成了典型的书呆子了吗?”生活委员刚想插话,却被学习委员很快打断了:“即使变成了书呆子,也比那种乱搞恋爱关系的要强百倍。”劳动委员还未来得及张口,话茬就又被体育委员抢了过去:“人人都要过这一关,你也不会例外。你敢保证,你以后就不谈恋爱了吗?”班长站起身,可话还是从学习委员的口里吐了出来:“我没说我以后不谈恋爱,但在学校里谈恋爱就是不对。你如此为谈恋爱辩护,是不是你已经谈了恋爱?”体育委员听罢更火:“我就是谈恋爱了又怎么样?难道怕你告去不成?”……班委会不欢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