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乎往而不可 导学案

2020-05-11

三、哀骀相貌丑陋骇天下,为什么那么多女孩子想嫁给她? 
面对世人认为无可奈何的死与生、贫穷和富有、毁谤和赞誉、饥和渴、寒和暑等一切变化,他的内心不为所动,平和、快乐、通畅而不失于愉悦,充满盎然的生机。他高超的德行就在于养成了这种外在事物无法摇荡的内心的纯和。而正是由于他的德行大大超越了常人,人们都忘记了他形体的残缺和丑陋,感受到一种异乎寻常的巨大魅力。  
四、翻译本文题目,思考它体现出作者怎样的处世思想? 
五、写作特点 
(1)寓言中蕴哲思。 
本文依然是采用寓言故事说理。从子舆病后的\'奇状\',说明人的死生存亡实为一体,无法逃避,因而应\'安时而处顺\'。 
    (2)夸张手法的运用。 
    不论是写子舆病的怪状,还是写哀骀的丑相,作者都采用了夸张的手法,在大胆的夸张中更让人体会到像他们这样的人心内的巨大的精神魅力,即\'道\'的作用。 
六、总结:
大家谈了自己对“安时处顺”这一观点的看法,并举例进行了论证。可以说,有的很在理,但有的观点还需商榷。不可否认,人生在世坎坎坷坷几十年,有时确实需要一点安时处顺的思想,在此路不通时、在无力回天时安然些,正如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说的:佛家开的是百货店,道家开的是药店,儒家开的是粮食店。(粮食店必须要去,药店生病了必须要去。百货店则可去也可不去。)人难免会生病,所以偶尔也得进进药店,但不能天天进药店。如果事事安时处顺,就不够妥当了。我曾想:如果安时处顺,不同命运抗争,邰丽华不过是个普通的残疾女孩;如果安时处顺,不同命运抗争,阳光不过是个曾经会一点模仿的盲人;如果安时处顺,不同命运抗争,被困井下的工人可能早已同他的亲人、同事天人永隔。所以,面临人生困境时,更要求我们积极面对,要有孔子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有孟子那种“忧患以生、自强不息”的精神。我觉得,生活是苍凉还是绚丽,都是自己的选择,就像那片片风干的落叶,那些酸楚的、苦涩的、甜蜜的和幸福的,一切的一切,尽在叶脉里藏着,而路也早已在我们的掌心延展。
最后用一首诗(改编自《增广贤文》)与大家共勉:
    未曾清贫难成人,不经打击老天真。
    自古英雄出炼狱,从来富贵入凡尘。
醉生梦死谁成气,拓马长枪定乾坤。
挥军千里山河在,立名扬威传后人。
  七、作业:1、预习《墨子》选读——《兼爱》,思考:墨子提出的“兼爱“思想与我们当前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之间的什么联系? 

【译文】 
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个人在一块摆谈说:“谁能够把无当作头,把生当作脊柱,把死当作尻尾,谁能够通晓生死存亡浑为一体的道理,我们就可以跟他交朋友。”四个人都会心地相视而笑,心心相契却不说话,于是相互交往成为朋友。 
    不久子舆生了病,子祀前去探望他。子舆说:“伟大啊,造物者!把我变成如此曲屈不伸的样子!腰弯背驼,五脏穴口朝上,下巴隐藏在肚脐之下,肩部高过头顶,弯曲的颈椎形如赘瘤朝天隆起”。阴阳二气不和酿成如此灾害,可是子舆的心里却十分闲逸好像没有生病似的,蹒跚地来到井边对着井水照看自己,说:“哎呀,造物者竟把我变成如此曲屈不伸!”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