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

2020-04-28

其中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这样,作者在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
提问:有了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明确:“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这一段是从反面证明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
提问:这一段用什么方法进行说理?
学生思考、讨论、发言。
                      狗彘食人食                          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
明确:     对比       涂有饿莩                比喻        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
如果我们有了合理的措施、合理的态度,那么正如最后一句所说:“斯天下之民至焉。”
教师作朗读提示:第三部分的排比、对偶句式较多,因此,要把孟子散文的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的特点读出来。且注意最后一段中“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的反问语气一定要读出来。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并背诵。(教师带领学生以排偶句为重点,集体背诵。)
三、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顾本节所讲内容,概括本文写作特点,进一步指导学生背诵
1.结构严谨
民不加多的疑问;民不加多的原因;民加多的措施
(教师按此结构逐一提问,学生逐一背诵)
2.善用比喻(学生可背诵局部何比喻有关的部分)
3.气势充沛(学生背诵排比句式)
学生齐读(齐背)课文。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做练习三。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总结文言知识,做课后练习,进行阅读训练,对全文进行小结。
[教学步骤]一、检查学生背诵课文。
二、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投影
1.词类活用
找出下列加点词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1)树之以桑  (2)可以衣帛   (3)然而不王者     (4)王无罪岁    (5)既来之,则安之
2.句式
找出下面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掌握其用法。
(1)或……或……(2)直……耳,是……也(3)是何异于……(4)未之有也
答案:1.(5)和例句是使动用法,其他使命词活用为动词。
2.(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这种说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