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注
“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
华大妈、夏四奶奶清明上坟,为各自的儿子上新坟,是《药》的结尾。在西郊荒地的官地上丛冢累累,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关于这句比喻,可分两点来说:
第一点,把坟比作“馒头”,并非鲁迅独创。南宋诗人范成大在他咏述营建寿圹(生前预建的坟墓)的诗《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有云:“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箇土馒头。”这两句诗,《红楼梦》第六十三回曾经引用,并且有个庵叫“馒头庵”。《药》里的“馒头”一喻,是承范诗而用的,但还有新的含意。
第二点,鲁迅这个比喻,不仅利用了面制馒头与土堆“馒头”的相像,还与“阔人家里祝寿”联系了起来,这就有了独创性。《药》里的夏瑜死于屠刀之下,小栓死于精神愚昧之下,凶手都是反动统治阶级。如同祥林嫂之成为“祝福”的牲醴一样,他们或被制成人血馒头,或被人血馒头治病的迷信所误,于是成了“祝寿”的馒头。
这个比喻,以它的思想的深邃、艺术的新巧,来警醒冷漠的人们,告诉人们:旧社会的“疗治的希望”在于别求新药。
二、课文析读
《药》的艺术特点
《药》在艺术构思上的特色是很明显的。小说在整个故事情节中融合了两条线索,一条是老栓买药给儿子治病,这是一条明线;一条是夏瑜为革命而牺牲,这是一条暗线。这两条线索用“药”——人血馒头这个典型事件作纽带,自然地揉合成一个故事整体,完满地表达了作者所要反映的主题。文艺是现实的反映,又必须高于现实。作家创作时必须将生活中的现象集中起来,把其中的矛盾和斗争典型化。在旧中国,存在着有病不求医,却用香灰、污水乃至以人血治病的迷信现象。在《狂人日记》里,鲁迅就写过:“去年城里杀了犯人,还有一个生痨病的人,用馒头蘸血舐”。然而鲁迅并不是把这种现象直接拿来作为故事的情节,而是根据当时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改造和生发,把人血馒头与革命者流血牺牲这两件事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不觉悟的群众吃革命者的鲜血这个独特的构思,这样,既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屠杀革命者和在精神上毒害劳动人民的罪行,又深刻地表现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家脱离群众因而没有得到群众同情和支持的历史悲剧,从而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本质方面。
巧妙的艺术构思,使小说的结构更集中,也更富有吸引力。作者的意图在于表明唤醒群众的重要,因此小说没有平均用力,侧重对华老栓等群众采用了正面描写。前三章写老栓买人血馒头,小栓吃人血馒头,茶客们和康大叔围绕人血馒头的议论。这就同时从侧面叙述了革命者被害,革命者的血被当作治痨病的“药”吃,以及革命者被杀的缘由和在狱中的行为。这样两条线索有机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做到了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同时,故事的展开又富于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到第四章,作者又安排两位母亲——华大妈和夏四奶奶同时上坟。死于肺病的小栓吃的人血馒头刚好是革命烈士夏瑜的鲜血,死后两人葬在一处,以至两人的母亲不期地在此相遇,这就更加强了小说的故事性在悲剧的气氛(墓地上“乌鸦”等等描绘,无非也是为了渲染整个故事的悲凉气氛,衬托出人物凄楚的心情),同时也就更突出了作品所要揭示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