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塔》情感体验活动课教学实录
2020-02-24生16:第一部分“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作者的心口在滴血,他极其痛心。
生17:第二部分最后一段,我觉得作者很痛苦,还有点愤怒。
生18:第三部分我好恨。
师:这个“恨”如何引出的?对什么恨?说的具体些。
生19:由一个当代青年的诗引出,表明自己也要向强盗们挑战。表现对强盗的不满。
师:就是他们的行为激怒了作者,作者痛恨他们是吗?
生20:是的,是很强烈的痛恨、愤恨。
师:你有很强烈的爱国感情,体会得很好,再想想这里只对外国强盗有这种感情吗?其他同学说说。
生21:还有对中国官员的恨。
生22:自己好象有点恨自己生错时代,好象无能为力,很遗憾,很无奈。
师:说得好,作为一个有着良知的知识分子深知保护文物的重要性,却又只能眼睁睁看着文物被盗被毁,心情何其悲怆。正是文物的流失造成现在我国敦煌学者屈辱的从外国买回胶卷,作者深感遗恨。那么最后一节有无作者的情感表露呢?我们齐读末节,体会体会。
(学生齐读)
生23:这节好象没写作者的感情,但觉高兴不起来,很沉重。
师:为什么?
生24:末节虽然写得简洁,但仍然意味深长。作者对中国敦煌学的研究充满希望,对中国敦煌学者忍辱负重加紧钻研的实干精神的肯定,也是光明背后的伤感与痛楚,扬眉吐气背后的耻辱与愤懑,那是文人的一种近乎自欺欺人的希望之痛。
师:在刚才的交流过程中,我能感觉到同学们逐渐地和作者的感情趋向一致,这就是说与作者产生了共鸣。文末作者极淡的一笔,竟然也有同学能理解。能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是一种极高的阅读境界。(学生高兴)批文入情,顺藤摸瓜,进入了作者为我们创造的阅读视野,你们就成功了。道士塔引起作者对历史对人格的深思,也引起我们的深思。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许有辉煌的历史,也许也有屈辱的过去,但不管是辉煌还是屈辱,都需要有几种精神,那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和实干精神,以及保护祖宗遗产的意识 。请同学们记住历史教训。
【总结反思】
上完这一课,我特别感到有一种成功感。本文较长,如果一句一节地讲读,那势必耗费课时,学生也“听”之无味。在我布置预习任务后,由于任务形式比较新鲜,学生投入了极高的热情,写剧本、分角色、琢磨表演动作、表情、台词,只过了一个下午和一个晚上,第二天就在课堂上演出了,虽然演出有些粗糙,但让我真真切切地感觉到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给他们一个支点,他们是完全能够撬动“地球”的。如果说课堂是一个充满磁力的“场”,那么,反思这节课,这磁力就是由以下几个方面来驱动(意义构建)得:
1、任务驱动。任务驱动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法。它是以解决问题、表达情感、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王尚文指出:“阅读教学实际上也是这样的一种碰撞,……一个自觉受到控制的过程。……是两个生命体(作为人的学生和作为读物的教材)之间的碰撞。只有是触及从而改变读者——学生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的碰撞,阅读教学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 ②本节课在布置预习这一环节,学生就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学习状态,他们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对问题、情感、任务提出自己的解决设想和方案,写出演出脚本,而且是通过小组合作解决。“活动要求相应的能力,活动提供了应用和锻炼一定能力的机会,同时也将活动者置于现有水平与实际需要不相适应的矛盾之中”③活动课不仅提供锻炼的机会,也对每一位成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增加了语文教学的活力——活动成了源源活水。这使我认识到,教师要充分地相信学生,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他人的意见、理解他人的想法,从而共同构建。本节课视角的转换是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正是这样的难度,反而激起他们的探究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