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塔》情感体验活动课教学实录

2020-02-24

师:同学们的表演很精彩!在台词中,人物形象有鲜明的个性,对课文内容的再创造有独到之处,再接再厉。看完表演大家对剧中王道士有何评价?
生1:王道士地位很低的人,农民出身,好象很无知,贪钱。
生2:愚昧无知,随意毁坏文物,出卖文物,是千古罪人!
师:王道士的扮演者你认为王道士是什么样的人?
生3:他是那个时代千百万国人中的普通一员,他“卑微、渺小、愚昧”,他也要生活,他卖掉的东西对他来说一文不值,还不如换几两银子用,再说他是道教徒,那些佛经他根本就不懂,佛道水火不容,他没有放一把火烧掉已经是手下留情了,要说他是罪人,是有罪,但不能把全部罪责归于他一身。(学生笑,有的附和)
师:你对这个人把握的较全面,所以表演入木三分(全体学生笑),依你的意见,王道士还不是罪魁祸首,其他同学看来也比较赞同(学生齐说:赞同),那么谁是真正的罪人?
生4:外国的侵略者,强盗,他们把宝物骗走。
生5:19xx年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时期,中国政府腐败无能,没把宝物保护好。
师:这位同学历史学的不错,不过中国政府这个概念似乎很笼统,具体说应是哪些人?
生6:是政府的官员,他们没有尽到职责,他们是罪魁祸首,不肖子孙。
师:由此说来,罪人还真不止王道士一个,这是同学们的理解。下面我们结合课文看看同学们的理解与作者的表达意图是否一致,作一次实证性阅读,给我们的理解找出依据。(学生很兴奋)
生7:文中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对王道士的外貌和行为描写,表明他卑微、渺小、愚昧无知。
生8:第三部分中的对王道士和县长的描写表明王道士的无知和县长等官员不仅没有把文物保护起来,还把文物当成礼品在官场上送来送去。
生9:第一部分还写到王道士是敦煌的罪人,有写到他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他肩不起这笔文化重债。
生10:第三部分还说到,不,是写到(学生笑)“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家、冒险家”从敦煌运走文物,他们的学术在他们回国后受到热烈的欢迎,但他们的研究“遗忘了一些基本的前提”他们是用欺骗、盗窃的手段得到珍贵的研究资料的,他们是真正的罪人!(学生鼓掌)
生11:文中55页倒数第二行,还写到“他们在沙漠里燃起了股股炊烟,而中国官员的客厅里,也正茶香缕缕。”中国官员的作风和外国探险家的实干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中国文物的丢失可想而知——偌大的中国,存不下几卷经文,就是因为有这些不肖子孙糟践文物!(学生鼓掌)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的确从1840年鸦片战争拉开中国文物流失的序幕开始,咱们国家的文物就经受了帝国主义强盗一次更甚一次的劫掠。
(出示资料一)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对园内四五十处殿堂文物进行了空前洗劫,自康熙以来历代帝王所藏的纯金、镀银、玉雕、铜铸佛像达10万尊以上,自此悉失,圆明园文源阁所藏《四库全书》包括《永乐大典》,被掠到海外。
接着是19xx年八国联军在北京纵兵三日,紫禁城、中海、南海、北海、颐和园全部被劫。自这次浩劫,北京“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珠宝奇珍,扫地遂尽”,所失“已数十万不止”。
后来便是19xx年10月,俄国人勃奥鲁切夫仅以6包劣质石蜡为代价,就从王道士手中换得敦煌藏经洞珍贵写本5大包。19xx年3月,斯坦因以约200两银子盗走精美的佛经和绢画上千件,共29箱。此后,斯坦因又第二次来到敦煌,以500两银子换取了570多个名贵手卷。后来的法国人伯希和以500两银子的代价,将藏经洞中的精华悉数盗走,计约6000余卷,10大木箱。1923年秋,美国人华尔纳还将莫高窟12幅精美壁画剥去,同时抢走一尊最为优美的唐代彩塑。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