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2020-02-20

“尔有母遗,衣我独无” (非复前日含毒恶甚)
“其乐也融融” (则知其前之阴毒也)
“其乐也泄泄” (从前一路刻毒惨伤之心)
“毒”字用了九次,归结为一句话“残忍之尤”。
3、教师:古人评左公从儒家的正统理念出发,大多将庄公作反面教材,所以很多人认为
a 阴险狡诈  b 老谋深算  c 心机深藏  d 心狠手毒
今天的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这个人的所作所为。他到底是巨奸还是理智明君?请大家发言(讨论)从不同角度,学生们会有不同的看法,教师应提供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梳理,并肯定一些言之有理的观点。
六、总结
1、刚才围绕着对郑庄公的评价这个核心问题说的很好,限于时间问题,今天只能到这儿,有时间我们还可以就其他问题进行讨论。
2、关于庄公,无庸置疑,他是主要人物,孔子借这个人物表现什么?(见后附录)
七、课后作业:
要求:修改自己的论文,最好打印入盘。
板书设计:
姜氏厌恶郑庄公,偏爱共叔段。
  (矛盾的开端)
   共叔段扩张势力,郑庄公虚伪应对。
 
(矛盾的激化)

郑庄公 共叔段
   郑伯克段于鄢的经过。
(矛盾的解决)
庄公幽禁姜氏及母子和好如初。
(矛盾的解决)
附录一、课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资料补充
1、孔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春秋》里能体现出儒家的观点。孔子以“仁”为核心,讲究追求“礼”。按儒家的正统伦理道德观念,要求六条,也就是六个字:义、行、慈、孝、爱、敬,即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是处理好君臣、母子、兄弟的伦理关系的准则。恐怕作者是借这事讽刺这里面的人都不遵守“礼义”,这才是孔子的本义。庄公治国要治,要仁治要礼治。
2、《左传》的作者是谁可能还有争论,但他是站在儒家的立场上看待这一切,看到的是权势相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泯灭。如果孔子的看法有点愤恨或失望的话。《谷梁传》解释春秋大义比较准的,大家看这段解说(课件
“克”是什么意思?能够做到呀。能够做到什么呢?能够杀人呀。为什么不说杀?这样可以看出段拥有士兵和百姓。段是郑伯的弟弟。怎么知道他是弟弟呢?杀了世子或同母弟的,称为君。因为他称作君,所以知道他是弟弟。段的弟却不称弟;是公子却不称公子,是贬低他呀。段丧失子弟的道理。责备段,但更责备郑伯。为什么更责备郑伯?更责备郑伯的千方百计地蓄谋干成那杀人的事。
“于鄢”,就是很远的地方。这就如同说郑伯从他母亲的怀里夺过来杀死似的,这是更严厉责备他的呀。那么作为郑伯应该怎么办?要慢慢地去追那逃贼,这是爱自己亲人的正确做法。)
“然则为郑伯者,宜奈何?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
“要慢慢地去追那逃贼,这是爱自己亲人的正确做法!”
感到如何?迂腐滑稽!
左丘明呢?恐怕还想为其开出一剂良药;只要孝心永存心中,一切都可变的美好,所以他写了后半截的故事。(182个字)只不过这场宣扬孝心的过程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如同在看一幕丑剧。那种表演令人作呕!反映出儒家的礼教观念的尴尬。
3、不少同学问到“道为母子为初”,怎样如初的问题,供大家思考。我个人理解是如“没有撕破脸之前”,放逐之前,“心里当寇仇,脸上涂蜜油”那样吧!肮脏的政治角逐,人性的泯灭,哪能是善良而又天真腐迂的儒生们提倡的孝能解决的呢。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