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读文本
梳理“奇”笔
1、文章小议太史公的笔法,共涉及哪些奇笔?2、作者议“奇气”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学生带着问题寻找答案。文章共提到五处奇笔:第二自然段三处;第十五自然段一处;第十六自然段一处。2、在作者的理解中,倾注了几十年的人生体验,联系写作时间(1980年)和第一自然段,不难看出作者议“奇气”的真正目的:因“意有所郁结”而“以舒其愤”。锻炼学生提炼整合信息的能力。思考写作目的,为下文写法中“感”的理解作铺垫。
细读文本
探究写法
1、这篇书评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加以说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下关键词:“叙”、“引”、“感”、“议”]2、书评与读后感在写法上有何异同?1、学生思考、交流。提示:从具体的写作中提炼概括。(1)“叙”、“引”交互:“叙”:铺陈直叙,不事雕琢。“引”:精心筛选,以一当十。(2)“感”、“议”结合:“感”:感从身受,以意逆志。“议”:小处入笔,理当辞切。(教师再次强调作者议“奇气”的真正目的)2、同:都属议论文范畴,表述作者的某种思想见解,对某一作品进行评论和论说。异:读后感着眼于“感”,有感而发,所论述问题的范围较书评宽泛,形式也更为多样灵活;书评着眼于“评”,即必须针对和紧密围绕书的内容、形式,评论其思想、艺术成就或社会、文化意义,范围有所限制,角度较为集中。1、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有靠学生自己构建完成。因此,应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分析总结课文写作上的特点,这样获得的新知更为牢固。2、通过比较辨析,了解书评与读后感的异同,为实践操练作准备。
良史之辨
历史上的汉武帝开疆拓土、雄才大略,卫青平定边患、居功至伟,均是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而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二人表现却甚为不堪;李广、李陵、项羽等人都是失败者,或自刭、或降敌,司马迁却浓笔重彩,大力揄扬。作者认为,《史记》“以克制、含蓄的笔法,表达了深沉的感情和强烈的爱憎”。司马迁带着“爱”与“恨”的强烈感情去著史,会不会影响历史的真实性、客观性?《史记》是良史吗?请谈谈你的看法。(小组讨论)学生研读文本,参考研究性学习心得,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要求:言之有序,言之有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