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
教学目的:
1、了解小说所反映的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社会。
2、了解小说明、暗两条线索。
3、认识小说中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4、深刻认识小说主题。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内容,训练概括能力。
2、了解时代背景。
一 导入新课,介绍背景(多媒体投影)
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后,并没有放弃医生的本职工作,他挥起犀利的大笔,给中国人开了第一副良药。这是一副什么样的药呢?今天我们就学习鲁迅先生的《药》。
1 背景介绍:本篇小说是以19xx年资产阶级革命家秋瑾被杀害的事件为背景写成的,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现实。对于辛亥革命,早已作出正确的评价,一方面,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另一方面,由于领导这次革命的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没有发动群众,所以这次革命最后失败了,在这种情况下,鲁迅创作了这篇小说。
2 秋瑾(1875——1907)子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妇女的杰出代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小说中夏瑜的名字就是根据秋瑾的名字仿造的。
夏——秋——季节
瑜——瑾——美玉
3、分析本文的双线结构 (多媒体投影)
①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各部分所写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主要事件。
②归纳各部分的内容,理出文章结构线索。(附:双线结构图)
情节 华 家(明线) 时 间 地点 夏家(暗线)
开端:老栓买药→秋天后半夜←→刑场←夏瑜就义
发展:小栓吃药→当天早上 ←→ 茶馆←夏瑜血被吃
高潮:茶客谈药→当天上午 ←→ 茶馆←茶客谈夏瑜
结局:华母上坟→次年清明 ←→ 坟场←瑜母上坟
4、讨论
①夏四奶奶上坟是明写还是暗写?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写。说明两条线索在坟场这地方汇合。选在坟场汇合意在表明两家都有着同样的悲惨
结果,两家都是受害者。
②是什么东西把两条线索暗中连接起来的?
人血馒头。离开了人血馒头,两家的事就毫不相关。
③双线连接的人物是谁?
康大叔。
④两条线索关系如何,各起什么作用?
既是有主有从,有明有暗的,又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分割的。明线通过华老栓买药给
儿子治病,结果没治好的故事,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毒害人民的罪行,揭示人民群众愚昧落
后的现实。暗线通过夏瑜英勇献身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残酷镇压革命的罪行,揭示
辛亥革命脱离群众的致命弱点。
⑤作者为什么把夏家的故事作暗线安排,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a小说主要是为了表现群众的愚昧,描写“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故将华家的故事安排为明线;夏瑜的故事表现“革命者的悲哀”,不是全文的重点,这样安排,
会使小说的主题更丰富,更深刻。
b本文写于1919年4月,尽管新文化运动已开始,马克思主义已开始传播中国,但五四运动尚未爆发。在鲁迅的生活阅历中,对革命的一面了解不多,因此,不能把革命者
夏瑜作为重点描写对象。
⑥作者为什么要安排一明一暗华家和夏家的故事呢,有什么深刻含义?
a华家和夏家合称华夏,而华夏其实就是中国,因为中国古代称谓华夏;华家夏家的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