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重点语段
1.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剖析:这是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元和十年”“明年秋”“夜”;地点:“送客湓浦口”;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诗人、客,夜闻琵琶,“歌以赠之”;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同时,还通过“左迁九江”,点出了自己的不幸境遇;“歌以赠之”,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其中的“铮铮然有京都声”“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则为全诗定下了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2.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剖析:这几句交代了时间:一个枫叶红、荻花黄、秋风瑟瑟的夜晚;交代了地点:浔阳江头,浔阳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浔阳江头也就是前边序中所说的湓浦口;交代了背景:诗人给他的朋友送别。
诗人送客江头,秋风萧瑟,一片凄凉。宾主话别,醉不成欢,实际是借酒浇愁愁更愁。“主人下马客在船”,用互文手法,实际是指主人和客人下马之后上了船。后一句的“管弦”代指音乐。“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里通过景色的描写渲染了临别时分的氛围,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和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为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忽闻水上琵琶声”作了铺垫。
3.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剖析:诗人在这里用了一系列复杂而又连贯、贴切而又优美的比喻,使比较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子变成了视觉形象。其中“大珠小珠落玉盘”不仅使人想见其声之清脆,而且还让人体验到乐声如珠玉般圆润的感觉 。“如急雨”“如私语”“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涩”“银瓶乍破”“刀枪鸣”“如裂帛”等等,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此外,还用“嘈嘈”“切切”等拟声词和“间关”“幽咽”等双声叠韵词来描摹琵琶声,更增加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感。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
4.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剖析:年轻时,靠着超凡的技艺,使得五陵年少、富贵公子争相馈赠缠头之费。那个时候,她头戴钿头银篦,歌舞时用手击节,上身相应颤动,首饰有时竟堕地而碎;或穿红艳如血的罗裙,日日与少年宴饮笑谑,不觉酒翻而裙污,也未感到过可惜。春花秋月,良辰美景,就这样一天又一天 ,一年又一年地过去了,然而韶逝,容颜易老,一个年老色衰的艺人再也没有人靠近了,她像一只被人玩坏的玩具一样被那些富贵子弟们所抛弃。“门前冷落鞍马稀”正是封建时代包括琵琶女在内的许多歌舞艺人晚年生活的形象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