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学案
2019-12-023)读第5段,分析“木”何以会有如此特征,探讨诗歌语言的潜在暗示性问题。
明确:
(1)文中是怎样具体阐述这一问题的,结合实践准确把握其内涵。
(2)明确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观点是本文作者的写作目的所在。
3、读第7段,作全文小结。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综上所述,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至三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第四至六段为第二部分,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第七段是小结。
五、课外延伸,训练能力
下面诗中“柳”这一意象,表达的情感不尽一致,试作一点辨析: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唐彦谦《垂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更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曾巩《咏柳》
明确:
贺诗:亭亭玉立,碧绿丰茂,枝条分披,细叶精致。诗人借咏柳赞美春色的美丽和自然的活力。
唐诗:纤柔轻盈,妖媚多情。反衬邀宠取媚的小人的无耻和朝政的腐败。
曾诗:乱条狂舞,柳絮纷飞。讽刺攀附权贵、得势猖狂的奸佞之臣。
课堂小结
正是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树与木有了不同的意味,诗人用“木叶”取代了“树叶”。“木叶”更能体现秋的性格:空阔、疏朗、微黄、干燥。正是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我们的诗人才“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才有了“推敲”的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