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学案
2019-12-02答案:诗人 文史学家 曹禺
课堂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 意象的意蕴;比较 “(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
3、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难点: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 。
三、教学方法:
1、学生探究为主,师作引导;
2、指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筛选主要信息来解答有关问题,把握文意;
3、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诗词填空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讨论明确,以上诗句中“落木”与“落红”分别是“落叶”与“落花”,作者为何不用“落叶”与“落花”,却用“落木”与“落红”?这个问题我们请著名学者林庚先生来作解答,导入课文学习。
二)释 题:
1“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2.“木叶”即“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由于作者是一个学者,也是诗人,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联想力,因而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这篇课文需要我们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把整篇文章贯穿起来,各个部分融会贯通,就可以把握文意。
三)作者介绍 参考预习部分
四)研读课文(老师作方法指导:各种读法结合,通过抓文段中关键词句,筛选有效信息,来把握文意,回答有关问题。)
1、略读文章前三段,讨论明确以下问题:
1)本文谈到了一个什么文学现象?
2)“木叶”是什么?对此作者有何质疑?
3)“木叶”到“落木”,其与“落叶”或“树叶”的不同,关键点在哪?
4)小结前三段:我国历代诗人们钟爱“木叶”这一形象,其关键在“木”字。(下文具体分析“木”的特征。)
2、重点研读第4、5、6段(全文中心)
1)读第4段,探讨以下问题:
(1)“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
(2)生读这段内容,找出引用的诗句,仔细体会其内涵。
(方法:找文中关键词句来谈)
1) 体会“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中“高木”的意味。
2) 体会“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中“高树”的意味。
(3)比较其中不同,由此概括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木”是否还有别的特征?引入第6段研读。)
2)读第6段,明确下列问题:
(1)概括“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2)品读比较文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与“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中“木叶”与“落叶”的不同意蕴。
(3)填表比较“(落)木(木叶)”与“树(叶)”的不同,进一步明确“木”的特征,以突出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