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册说“木叶” 篇1
教学过程
模块一 问题教学法
导入
首先提出问题:
(1).既然作者深知,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落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那为何还要大做文章呢?
(2).在作者看来,古代诗歌中用“木”用“叶”而单单不用“树叶”,并非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那么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3).作者认为“木”在形象上有哪些艺术特征呢?请用原文的话加以概括。
(4).作者认为“木叶”的形象之所以生动,是因为什么呢?
(5).试辨析“木叶”与“落叶”的意味的不同。
重难点突破
(1)要求同学认真阅读课文,重要的地方要作出勾画、圈点、批注。
(2)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有代表性的看法可在全班交流。
(3)教师作出点拨,明确问题的答案。
参考答案:
(1)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品评诗歌语言不能单单凭借概念。在艺术形象的领域里,“木”与“叶”的差别很大。
(2)是因为“木叶”这一意象,在我国诗歌中,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且不断发展,许多诗人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
(3)“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木”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4)它使我们仿佛听见了诗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5)“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落木”则更显得空旷,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模块二 实例教学法
导入
诗歌鉴赏,是中学生必备的一种阅读能力。在比较中鉴赏,学会品评诗歌的语言至关重要。下面几首唐诗都是咏柳诗,同样的意象,表现的感情却不尽一致。试作一点辨析。
重难点突破
(1)出示诗歌材料(也可以自己寻找相关材料)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树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柳
罗隐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垂柳
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2)自我酝酿
找准角度,选好材料,组织好语言。
(3)自我展示
可以先在小组说,然后推出代表在全班说,也可以直接在班上交流。
(4)互相评价
评价时,特别要注意辨析细微之处,能够抓住特征辨析景与情、景与理的关系,学会同中求异。
参考答案:
贺知章的《咏柳》不仅写出了杨柳的动态,更借杨柳描述了柔和的、不可捉摸的二月春风,使人联想到善舞的美人。李商隐的《柳》通过强烈的对比描述,表现出秋柳稀疏哀落的悲叹之情。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自伤迟暮、自叹身世的真实写照。罗隐的《柳》在那飞絮无定、柳丝缠人的意象中,寄托的不只是娼女自伤与所别路人的命运遭遇,也是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所有“天涯沦落人”的不幸,是一种对人生甘苦的深沉的喟叹。唐彦谦的《垂柳》托物寄兴,含蓄蕴藉地寄托了诗人的愤世嫉俗之情。
(5)总结提升
通过四首诗的分析,要明确课文所阐述的道理,体味诗歌语言,要从细微之处入手,知微究细。
模块二 目标教学法
导入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以诗歌艺术手法为探究对象的文论,目标是学习古诗词语言暗示的表现技巧和归纳的方法,积累古诗词名句,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及从相关资料中抽象出一般规律的能力,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唤起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
重难点突破
1、教学过程
同学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如第一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句诗写屈原看到秋风中飘零的树叶感伤自己;“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这个意象是一棵美好的树,自然而然让人想到一棵形态美好、仪态万千的树,这是屈原对自己高洁品格的暗示。也可以分析其它诗句。
2、课外拓展
只要一提到“木”字大家就会想到在在瑟瑟秋风中凋零的树木,引发人们的感伤情绪。以此类推,很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稳定的感情色彩,这时引入“梅”和“柳”两个意象。比如说“梅”的意象,说出它代表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品质和情绪。并找出有关咏梅的诗歌,对梅的意象进行分析讨论。
资料
先读《面对大海》片段:
海与大河不同。河流缓缓流淌,如老聃的“清静为妙,守玄抱一”;而大海变化万千,如庄周的“洞达而放轶”。海水的磅礴之势,海水的傲视天下,海水的宁静微澜——面对这样的海,我听到的是孟德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我看到的是太白的“孤帆一片日边来”;我听到的是子寿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海在历史的进程中闪着文学的光,并且这片光明不仅有亮度上的耀眼,更是有色彩上的炫目——因为海的多变。但当面对这片兰色时,我们又如何能够只专注于它的磅礴、它的孤傲、它的宁静呢?曹操的壮志,李白的才华,张九龄的妙句不是更应得到我们的关注、我们的肯定、我们的继承?大海成为古典文学众多意象中的闪亮一点,它的价值又岂止是它的多变?古人为我们留下海一般博大精深、奥妙无穷的灿烂文化,作为拥有悠久历史与丰富传统的民族的子子孙孙,我们的目光不该仅留在海水表面。
海的能量不仅蕴藏于中国古典文学,对于全人类的艺术领域都有巨大贡献。当莫奈怀着对自然的膜拜与对光的独特认识画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日出之海,当海明威笔下的老人与澎湃海洋做着殊死搏斗,当贝多芬聆听内心汹涌的潮声谱出震撼人心的命运之曲……艺术家面对大海的时候,他们看到的不只是海水还要宇宙万物,他们听到的不只是浪声还有心潮起伏。他们用独特的心去感悟海,去感悟人类世界,于是他们为人类留下的艺术珍宝又如何能用海水去度量?无论是印度画派还是《老人与海》抑或《命运交响曲》,这些诞生于海又比海更为广阔更为丰富的文化,值得全人类去传承和发扬。
[提示]作者面对大海,联想以文艺哲学之海。行文思绪纵横飞驰,浮想联翩。想到古典文学,想到绘画大师,想到音乐巨匠,最后想到人生。可谓想象丰富,内涵丰满。
再读《寻找幸福》片段:
幸福在哪儿?
幸福该是沙漠中的一片绿洲吧?茫茫沙漠中,我们艰难跋涉,口干舌燥,望眼欲穿……最终,却只见到几丛沙棘;
幸福该是大海中闪亮的珍珠吧?禁不住那晶莹的诱惑,我们涉江探海,使出浑身解数……末了,却只捡到几只贝壳;
幸福该是漫长旅途中的一座舒适的城堡吧?当我们饥肠辘辘、疲惫不堪地需要歇息时,见到的只是一处简屋陋室;
幸福该是山那边的一处桃红杏黄的花果园吧?可当我们千辛万苦、气喘吁吁地爬过高山,只看到了几弯垂柳,几丛小草。
[提示]本文段将抽象的“幸福”想象为“沙漠中的一片绿洲”、“ 大海中闪亮的珍珠”、“ 漫长旅途中的一座舒适的城堡”、“ 山那边的一处桃红杏黄的花果园”,独到而有新意。
读完上面两篇短文后,可借鉴上述两篇文章的写法,选定一种文体,确立一个话题,然后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写一篇短文,实践自己对想象和联想的理解。
参考题目:
神秘的天空中,有露天白云、日月星辉,也有乌云密布,雷电交加。浩瀚的宇宙蕴藏着无限玄机。当你抬头望天,是否也曾被那一份神秘和生动吸引过?震撼过?感动过?
请以“天空”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抒写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也可以驰骋想象,编写寓言和故事,体裁不限,题目自拟。
第二册说“木叶” 篇2
教学目的:
1. 积累文中词语并熟练使用。
2. 领会古人是如何写“木”的,作者又是如何体察“木”的特征的。
3. 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精髓。
4. 学会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精髓。
教学难点 :体察诗歌艺术的精微之处。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体读法。
一. 教学导入 :
教师朗读几首写树木的诗歌,引入课题。或请学生背诵一两首写木的诗歌入题。
二. 预习诊断:
1.选择注音正确的一项( A )
A.陆厥(jue) 招徕(lai) 橘颂(ju)
B.寒砧(zhen) 涔阳(qin) 锭药(ding)
C.窸窣(cui) 曙光(shu) 号咷(tao)
D. 亭皋(gao)竹筌(quan) 干燥(cao)
2.用课文前面列出的词语组一个短语:
炊烟袅袅 北风萧萧 风度翩翩 冉冉升起 文意绵密 情意缠绵
3.“木”在形象上有几个艺术特征?
提示:“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首先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种落叶的因素。它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模板”等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到了树干,而很少想到叶子,“叶”因此常常被排除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其次它还按时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于是“木叶”显得更加空阔。“木叶”中的“叶”带有绵密的意思,“落木”则连“叶”这个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三. 理清全文内容,归纳全文大意: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
1段:“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2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用“树叶”的十分少见,大量的是用“木叶”,又发展到用“落木”。
3段:说明“木叶”“落叶”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第二部分(4~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5段:说明 “木”为什么含有落叶的因素——诗歌语言的背后含有暗示性。
6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第三部分(7段)作出小结: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四. 画出文中所引的古诗文语句,再用8分钟左右的时间体会其中的“木叶”包含的意味。学生有不理解的地方,请教老师。
五. 完成课后的第二题。
1. 朗读这三首诗词。
2. 学生先独自体会其中“梅”这一意象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然后与同学交流。
提示:王安石的《梅花》表现了梅花的“凌寒独自开”的高贵品格,这与我国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的文化传统相一致,三个意象同是高贵圣洁的象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表达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奈、“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毛泽东的词与陆游的词题、调相同,意境却截然不同,毛词巧妙地把陆游词中对梅花不幸遭遇的倾诉和孤芳自赏的表露化为对她达观坚定的描述和高贵纯洁的赞颂,词中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壮美和豪放乐观,振奋人心。
3. 另外再搜集几首写梅花的诗词,体会其中的梅花包含的思想感情。
潇湘神
刘禹锡
斑竹枝,斑竹枝,
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瑟怨,
潇湘深夜月明时。
长相思
雨 万俟咏
一声声,一更更,
窗外芭蕉窗里灯,
此时无限情。
梦难成,恨难平,
不道愁人不喜听,
空阶滴到明。
菩萨蛮
落梅 孙舣
一声羌管吹呜咽,
玉溪夜半梅翻雪。
江月正茫茫,
断桥流水香。
含章春欲暮,
落日千山雨。
一点着枝酸,
吴姬先齿寒。
六. 你同意作者对“木叶”的理解吗?请提出你的看法。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营造一种小小的学术气氛,激发学生对学术兴趣,塑造学生做学问的信心。
教师提示:“咬文嚼字”有可能牵强附会,但作为初学诗歌的学生来说,“咬文嚼字”有利于打下扎实的基础,值得重视。
七. 布置作业 :
1. 完成同步练习。
2. 选取一首咏物诗,体会其中的意象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二册说“木叶” 篇3
一、 填一填
师:名句填空: ,不尽长江滚滚来。
生:无边落木萧萧下。
师:什么是“落木”?
生:就是树叶。
师:那杜甫为什么不用树叶、枯叶,而用落木?
(生众说纷云)
师: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请教专家给我们解答吧。(板书课题)
二、 读一读
师:大家先用5秒钟的时间快速浏览全文
(生愕然、阅读)
师:来得及吗?
生:来不及。
师:为什么呢?
生1:文章太难。
师:难在哪?
生2:古诗词引用太多。
师:所以就有恐惧感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们别的先放一放。第一步就来看这些诗句。请大家找出文中所有的诗句,划出来并比较一下,你最认可哪一句、为什么?
(生边读边划、然后讨论)
三、 议一议:
师;谁先说说?
生3:我最喜欢杜甫的那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师:讲讲你的理由。
生3:这句诗对仗工整、意境悠远。诗人站在江边,听树叶萧然飘飘、看长江波涛滚滚,不由得感慨万千。
师:你估计他感慨什么呢?
生:时光流逝、自己岁月蹉跎一事无成,非常悲凉。
师:精彩!掌声鼓励!(掌声)
师:还有谁愿意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成果?
生4:我,我认为“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一句写的好。诗人没有写秋叶的飘零,却让人感受到秋天的凉意。秋风瑟瑟,树叶象海水一阵一阵荡漾着悲凉。
师:又是一首抒情诗!(学生自发鼓掌)
四、 比一比:
师:19句都很精彩,但我们不应忘记我们的主题——为什么古人多说“木叶”,而很少用“树叶”入诗?
师:(投影表格)请大家再次阅读课文,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完成表格。
(生阅读课文、填写表格)
师:大家基本上都填好了,大同小异,同桌间再相互交流一下。
(学生完成后,投影交流)
五、 找一找:
师:这么一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木叶”较“树叶”有两个艺术特征,请大家在文章中找出来。
生5:木叶,本身就含有落叶的因素。
师:这是其一,还有一个呢?
生5:木,不但让人想起树干,还能让人想到木的颜色。
师;这两个艺术特征,我们不妨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概括一下,3个字。
生(一番寻找、发现):暗示性。
师:我们大家一起把眼睛闭起来,想象一下“木叶”给我们的暗示,(轻念)班白的树干、枯黄欲落的树叶、冷风中瑟瑟飘零……
六、 连一连:
师:这是一篇文化随笔,给我们谈了一点文艺理论,我们一起来念一下,文章第5节前3句。
(生念课文)
师:诗歌语言有暗示性,其实不少东西具有一定的暗示性。比如:红色代表热情……
生6:绿色代表生命。
师:好,大家随便说说。
生7:鸽子代表和平。
生8:白色代表纯洁。
……
师:很好,还有几天就是母亲节了,我在网上找了几种花,你们会选哪种送给最亲爱的母亲呢?(投影图片:百合花、玫瑰花、康乃馨、君子兰)
生9:康乃馨
师:为什么选康乃馨?
生9:因为康乃馨表示最温馨的祝福、是送给母亲的最好礼物。
师:当然还有你的进步、你的成绩。
七、 练一练:
师:在中国传统里还有许多物象,有相对稳定的暗示;但也有一些物象在不同的语境里表达的内容可能会不一样。最后请大家完成课本87页“练习2”(诗词3首“梅”意象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