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节选)教案

2019-11-06

"奴隶"发生了联系("极容易变成"),而同是一个"喜欢"也有了不同的含义。如果说前面几段中,"喜欢"不过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绪的一种简单描述,这里,就成丁对"奴隶"心理的一个判断。
而这一判断是需要加以论证的。于是有了紧接着的"假如……"这一段的假设性的心理分析与论证:当人突然陷于"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境地时,而又突然得到"等于牛马"的待遇,尽管"不算人"也会"心悦诚服"的--这样的假设心理性分析与前文有关"银元"的得失心理显然具有相似性,鲁迅的联想与推断就是建立在这样的"相似性"的基础上的,在一般人看来似乎毫不相干的人与事之间,他却能别具眼光地揭示出内在的相似与相通,从而给读者以新奇的发现的喜悦。他也上是借助这样的联想,帮助读者从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去理解某些超越经验的社会历史现象与本相。本文就是从兑换银元的心理引发出这样的现象,中国历史"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当了奴隶还"万分喜欢"。如果前文尚是联想与推断,现在已被证实,是确定无疑的历史事实了。
于是,又有了进一步的推论:"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这是"多级跳跃"思维中的第二跳,也是最关键的一跳。这也是鲁迅对中国人的生存境遇的最重要的概括与发现,与《狂人口记》里所说中国历史是一部"吃人"的历史的论断与发现,属于同一等级,都需要从鲁迅整体思想体系中去理解。这里要稍微多说几句。据有的学者的研究,鲁迅思想的核心是"立人";他在第一次明确提出"立。人"思想的《文化偏至论》里,即指明"立人"的根本在"尊个性而张精神",也就是说,"人的个体生命(真实的具体的个别的个体的人,而非普遍的、观念中的人)的精神自由"是"人"之成为"人"的本质,是衡量是否具有"'人'的价格"的惟一的绝对的标准。如有的学者所说,"在这个概念中,原本意义的人是有独立的个人权利的,有尊严的,自由自觉的,自主创造的人"(参阅王乾坤《关于"吃人"》,载《鲁迅研究月刊》1996年第2期)。只要人的个体生命还处于物质的,特别是精神的被压抑状态,没有获得个体的精神自由,人就没有根本走出"奴隶"的状态。他以此考察中国社会历史与现状,就得出了本文所说的"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的结论--这是任何一个中国人从自己的现实生活中都能体会、感受,而无须论证的,只是看我们敢不敢正视它。
鲁迅是反对一切"瞒"与"骗"的,他还要我们正视,中国人在更多的情况下,是处于"下于奴隶"的状态的。他举例说,在中国历史中,老百姓经常受到"官兵"与"强盗"的双重"杀掠",这时候,就很容易产生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制定出"奴隶规则",以便遵循的心理,这与前文当了奴隶还"万分喜欢"的心理是一脉相承的,而且还有发展,身为奴隶,却希望建立稳定的"奴隶秩序"--鲁迅行文至此,发现(揭示)了这样的奴隶心理,他的心情不能不是沉重的,他的笔调也愈加严峻。
以此观照中国的历史,所看到的竟是中国人的悲惨命运:在五胡十六国、黄巢(唐末)、五代、宋末、元末与明末张献忠时代,"将奴隶规则毁得粉碎",百姓反不得安宁;"纷乱至极之后",有人"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反而"叫做'天下太平"'。由此而推出的自然是这样一个"直捷了当"的结论:

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