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节选)教案
2019-11-06而且是"漫笔"。
"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心事浩茫连广字"的"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鲁迅曾谈到自己"动起笔来,总是离题有千里之远(总)是胡思乱想……总像断线的风筝似的收不回来"(《在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所说的就是这种思维的联想。同时,既称为"漫笔",这也是"散"漫无拘、笔随心意、兴之所至的笔墨趣味。
这正是五四时期所盛行的文体--随笔。90年代末似乎又再度兴盛,而且有"学者随笔"之说;那么,鲁迅这篇也可算是"学者随笔"的开路之作。不过,这已是题外话。
拉回"题内",还要再说一句:作者既点明"漫笔",我们在阅读时,就要注意其漫衍无际的"心事<心绪)思维笔墨",从散漫无序中抓住其"思想"的要点,也即前面所说,作者独具"夜眼",对于我们所生存的社会、历史的独特发现。
(二)
现在进入正文。
作者首先叙述了自己(以及普通老百姓)所亲历的一件不大不小的日常生活事件:如何相信国家银行而将银元换成钞票(第一段),又如何因政局不稳要将钞票转换银元而不得(第二段),听说暗中有了行情又如何赶去兑现,即使打了折扣也在所不惜(第三段)。正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成为鲁迅思考的起点,成为他的思想探索的起点;最平凡的,最普遍的,也是最深刻的。这是鲁迅的杂文(随笔)思维与写作的特点。
细加琢磨,就会发现,作者在叙述中着意突出了"人"(老百姓与自己)在事件过程中心情的变化;于是注意到了如下关键词:开始换钞票时的"乐意"(第一段),停止兑现时的"不甘心"(第二段)与"恐慌"(第三段),最后打折兑换、吃了亏以后的"非常高兴"与"更非常高兴"(第三段)。还有一个细节也颇发人深省:第一、三、四段都写到"银元装在怀中",感觉却大不一样,开始只觉得"沉重累坠",几乎失去、又终于得到(尽管打了折扣)后就"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这里,对人对外在事件的内心反应的关注,也即对人的精神世界关注,也成了鲁迅杂文(随笔)思维与写作的一个特点。
从表面上看,作者的叙述是平静而不动声色的;但细读原文,却不难发现字里行间的调侃语气。例如第一段"除了多少对于银子有特别嗜好和爱情的人物之外",第二段"于是降格以求,不讲爱国了",第三段"(现银)沉垫垫地坠在怀中,似乎这就是我的性命的斤两"之类,都是对作者自己与,普通百姓,也即下文所说的"我们"的一种幽默的自嘲,与对第一段提及的"特殊知识阶级",以后又不断提及的"研究室"里的文人、"爱排场的学者"的反语中的讽刺是大不相同的。本文的重点显然在"自嘲",对"特殊知识阶级"的反讽不过是顺手一击。而这种"自嘲"(自我反省)也同样成了鲁迅杂文(随笔)思维与写作的特性。
问题是,作者通过这日常生活事件,要反省什么?或者说,他那双"看夜"的眼睛,看到了生活(历史)深处的什么?
(三)
于是,进入了本文第二个层面。
而要进入这一层面,就必须实现思想(思维)的一个飞跃,这就是第四段(也即通常所说的"过波段")所说,"突然起了另一思想"。这是前文所说的"联想"思维的第一步,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多级跳跃"中的第一级。
"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这也是作者在本文中所提出的第一级判断。这一判断紧接前文"倘在平时,钱铺子如果少给我一个铜元,我是绝不答应的",现在因为有可能失去全部铜元,即使大打折扣我也万分喜欢这一事实陈述而提出的;但现在已经有了一个"理论的提升(飞跃)",提出了"奴隶"的概念(这一概念我们将在下文加以界说),"我们"(作者自己与普通百姓)就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