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节选)教案
2019-11-06"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这是本文"跳跃性"思维的第三级跳,第三个重要发现。它是对中国历史的又一个意义重大的概括。看起来这好像讲的是历史循环,其实质意义是强调,中国人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走出奴隶时代",区别仅在于是"暂时做稳了奴隶",还是"想做奴隶而不得","始终是奴隶"这一本质是没有变的。这也就为下文作好了铺垫。
鲁迅的这一论断的另一个含意是,鲁迅赋予"先儒"(实际是孟子)所提出的"一治一乱"说以新的意义:不论是"乱世"还是"治世",都是"主子"(少数统治者)对"臣民"(大多数老百姓)的奴役;中国历史上的所谓"作乱人物"(例如前文所说的张献忠),就其本质而言,都是给新的"主子"(例如取
代明朝统治者的满清统治者)"清道辟路"的,或者他们自己成为新的统治者(例如历史上的刘邦、朱元璋)。鲁迅对中国历史上的"作乱人物"(其中有些是"农民起义"的领袖)的这一尖锐批判,虽不是本文的主要意旨,也是发人深省的。
以上这一大段,是本文的主体,通过三次思想的跳跃,提出了对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与历史三个重要的概括与判断,充分显示了鲁迅思想与文章的批判锋芒。
(四)
"现在人了哪一时代"一问,把文笔转向了现实,也即本文的第三个层面。
鲁迅先以退为进,"我也不了然";然后指明现实生活中尽管人们都"不满"于现状,但无论是知识分子(国学家、文学家、道学家),还是普通百姓,所走的路却或是"复古",或是"避难",其实质都是在"神往"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言外之意是清楚的:"现在"正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而且人们丝毫没有彻底"走出奴隶时代"的要求与愿望。面对这样的现实,面对这样的国民,鲁迅无法掩饰内心的绝望与悲凉。
于是,又说出两个反诘句,向每一个读者,也即中国的知识分子与百姓,提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问题:不满于现在,难道就只能像古人与复古家那样,神往于过去吗?
这一反问,就逼出厂新的回答,另一种选择:人们不满于现在,无须反顾过去,还可以向前看--"前面还有道路在"。
行文至此,文章退进出入,曲折有致,"蓄势"已满,终于喷发出震天一吼一一
"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这一声呐喊,其意义不亚于当年的"救救孩子",把一个全新的思维、全新的世界展现在中国人民、中国的知识分子面前---不再是在"暂时做稳了奴隶"与"想作奴隶而不得"的历史循环中作被动、无奈的选择,而是自己创造出一个彻底走出奴隶状态的全新"第三样时代";不再仰赖什么救世主,而是依靠全新的一代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这是召唤,是展望,也是激励--整篇文章也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五)
鲁迅的文章嘎然而止,我们读者的思绪却无法止住。
当我们在这世纪之末,在灯下,重读这写于四分之三世纪之前的旧文,不能不想得很多很多……
尽管"想到了什么"是因人而异的,但读了以后,不能置之脑后,而必须想,不无痛苦地思索--这本身就显示了鲁迅先生文章的力量。
而且这样的文章是要不断地读下去的;每当我们有了新的人生经历,有了新的生命体验,或者面临新的困惑,就来重读这篇《灯下漫笔》吧,你会有新的收获,新的发现'--对文章,对世界,以及对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