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

2019-10-14

1962年初,我调到北京京剧团当编剧,一直到现在。
我20岁开始发表作品,今年75岁,写作时间不可谓不长,但我的写作一直是断断续续,一阵一阵的,因此数量很少。过了60岁,就听到有人称我为“老作家”,我觉得很不习惯。第一,我不大意识到我是一个作家;第二,我没有觉得我已经老了。近两年逐渐习惯了。有什么办法呢,岁数不饶人。杜甫诗“座下人渐多”,现在每有宴会,我常被请到上席。我已经出了几本书,有点影响,再说我不是作家,就有点矫情了。我算个什么样的作家呢?
我是较早意识到要把现代创作和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的。和传统文化脱节,我以为是开国以后,50年代文学的一个缺陷。——有人说这是中国文化的“断裂”,这说得严重了一点,有评论家说我的作品受了老庄思想的影响,可能有一点。我在昆明教中学时案头常放的一本书是《庄子集解》。但是我对庄子感到极大的兴趣的,主要是其文章,至于他的思想,我到现在还不甚了了。我自己想想,我受影响较深的,还是儒家。我觉得孔夫子是个很有人情味的人,并且是个诗人。他可以发脾气,赌咒发誓。我很喜欢《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泳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这写得实在非常的美。曾点的超功利的率性自然的思想是生活境界的美的极致。
我很喜欢宋儒的诗:
“万物静观皆自得,
四时佳兴与人同。”
说得更实在的是:
“顿觉眼前生意满,
须知世上苦人多。”
我觉得儒家是爱人的,因此我自诩为“中国式的人道主义者”。
(选自《语文学习》1995年第11期)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