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论语1

2019-10-14
   2、“邦有道,则知”中的“知”通“智”,与下面的“愚”相对;“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中的“知”,了解。   3、“男有分,女有归”中的“归”指女子出嫁(古代认为女子属于夫家,所以出嫁犹如“归”);“归孔子豚”中“归”通“馈”,赠送。   4、“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中的“与”作动词用,参与;“岁不我与”中的“与”也作动词,等待(此句为宾语前置)。   5、“求善贾而沽诸”中的“沽”,“卖”(出售)解;“沽酒来何迟”中的“沽”,“买(酒)”。五、给下面短文加上标点: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吾将曳尾于涂中。”四、           知其不可而为之[课文理解]本章选择的几段语录,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者精神。人是需要一种信仰、一种理想、一种精神的,孔子一生坚持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进,不管多少艰难险阻,甚至明知理想难以实现,但还是尽自己力量坚持到底。在讲究实惠、讲究个人利益的人看来,这样的人似乎是“傻子”,但孔子不为人言所动,坚持自己的行为。这种精神,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集中体现,古往今来,曾激励过中华民族无数的仁人志士,如杜甫、苏轼、辛弃疾、陆游、文天祥等都是这样做的。在今天,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课文解读]一、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报”?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心情?   陈成子弑君,在孔子看来,这是违背“礼”、以下犯上的严重事件,也是对孔子所追求的理想政治的沉重打击,所以孔子把它当作大事严肃对待。同时,孔子作为大臣,明确自己的职责和职守,所以他不管有效无效,尽自己职责向各方报告,反映出他忠于职守、严谨不苟的精神。但鲁哀公及“三子”的态度,说明春秋末期已经“礼崩乐坏”了。二、你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有什么看法?举例说明这种精神在历史上的影响。(略)[文言练习]三、完成下面各题。1、翻译下面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部分。 (1)(孔子)之三子告(陈成子弑君事)。 (2)(接舆)趋而辟之,(孔子)不得与之言。 (3)鸟兽不可与(之,指鸟兽)同群。  (4)丘不与(之,指世上人)易也。 (5)(子路)至,(丈人)则行矣。  2、说明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止子路宿”的“止”,留宿。  (2)“杀鸡为黍而食之”的“食”(sì),使动用法,使之(子路)食。  (3)“见其二子焉”的“见”,动词使动用法:使其二子见(子路)。   (4)“欲洁其身,而乱大伦”中的“洁”,形容词使动用法:欲使其身洁。(5)“怀其宝而迷其邦”中的“迷”,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其邦混乱。四、给下面短文加上标点:孔子适陈,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了,而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