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文学教案第二节唐文学繁荣的原因

2019-09-24

3、文化与文学:唐文学的发展与文化的昌明、繁荣有这不可分割的联系,各种艺术门类之间是相互影响、渗透的。(1)南北融合、东西一统的“大家族”文化。李氏有“胡夷血统”(陈寅恪),形成开放的文化。(2)科举及学校教育使得人们的文化素质提高;(3)史学、经学的发达。二十四史中,唐修了八史:梁、陈、南、北、晋、隋、北齐、北周史。另有刘知己《史通》。出现了王通、孔颍达这样的大儒和大经学家。史学对史传文学有影响,如《段太尉逸事状》、《张中丞传后叙》等。(4)各种艺术门类的相互影响。书法:楷书中有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草书中有张旭、怀素。李白诗、张旭字、裴旻舞为“三绝”。绘画和雕塑:阎立本、吴道子的人物,“吴带当风”;韩干的马;王维的山水。敦煌壁画及佛像雕塑等。大量的题画诗出现,及“诗中有画”、以画法入诗。苏轼: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音乐:古诗中很多是和乐歌唱的,如乐府,七绝被称作“声诗”。燕乐的发展产生了词。许多诗人的诗作与音乐有关:《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琵琶行》。舞蹈:全唐诗中有许多描写舞的,《公孙大娘剑舞》、《霓裳羽衣舞》。
4、宗教与文学:唐代实行宗教自由的宗教政策,三教九流并行其道,除儒、释、道三教外,另有一些异教,如景教、祆教、摩尼教等也传布。儒、释、道三教兼重的。如玄宗亲注《孝经》、《道德经》、《金刚经》是证。儒——理想政治。(1)以儒治国,建立封建的伦理秩序。孔颍达注《五经正义》,成为士人科举的必读书。文宗开成年间刻“开成石经”(12经,无孟子,石刻,两面刻字)道——拨乱反正。(2)道教在唐朝向着长生、享乐方向发展。“国教”。释——强调苦行,以求来世。(3)统治阶级多信佛,有三次大规模迎佛骨活动。陕西扶风县法门镇阿育王寺(塔)佛指骨舍利。韩愈写《谏迎佛骨表》被贬。
鲁迅先生:“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迎忍而解。”老庄思想与道教有所不同:老庄思想给文学艺术带来的是一种偏于含蓄冲淡、自然悠远的审美情趣,一种充分净化了的纯净、和谐、安宁的自然意象群,一种以对内心体验的“表现”为主的艺术思维方式。道教给文学艺术带来的,乃是一种追求绚丽神奇的审美情趣,一种色彩缤纷、瑰玮怪诞的意象群,一种近乎沉浸于幻觉之中的热烈想象力。
参阅: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佛教与中国文化》、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
5、军事与文学:唐代与边疆地区如突厥、吐谷浑、高丽、南昭、吐蕃时有战事,包括卫国和拓边两种。主要在西北——东北这一线上。唐朝的尚武精神,统治者鼓励建立军功。士人关心边塞战争,如高适、岑参积极入幕,王维访边,产生了大量边塞诗。
6、唐代士人生活与文学:寒士,地主阶级里面居于中下层的文士,包括不同门第和出身的人。他们多通过科举跻身庙堂,提出或在一定程度上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们是文学的生产者,其思想、心态、生活直接影响到文学创作。(1)漫游:不同于宋儒,从书斋到考场到官场,唐人喜游历,如李白、杜甫。希望通过漫游播扬名声,求得举荐、广泛交友。漫游的主要之地是山水名胜之地或都市。(2)读书山林(隐逸),或“走终南捷径”。(3)应举。(4)朝会。(5)贬谪。如沈宋,如柳宗元与“永州山水”。
绪论  思考与练习:
1、整理唐代文学兴盛的外部和内部原因。
2、重点掌握唐诗的概貌特点。
3、复习新体诗格律常识。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