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俭示康》教案

2019-08-15
 三、疏通文意,整体把握(一)学生自读课文,梳理文意。教师巡视答疑。自读要求:通读全文,基本上能讲解词句,翻译全文;关注重点实词、虚词;把握每段的关键句。(二)聚焦题目,整体把握1、当时的社会风气如何?2、作者想要表明的观点是什么?每一段哪些关键句给了你提示?3、作者是怎样论证自己观点的?明确:奢靡成风。     训“俭”。    引证、例证、对比论证(三)学生深入阅读,试着圈划每一段关键句。(关注有“嘻、嗟乎、呜呼、哉、乎”语气词的议论句)明确:1、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异哉?或“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2、风俗颓靡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3、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可追问“深谋远虑”具体指什么?)4、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5、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包括最后一句) 四、解读文本,分析每一段的例证或对比论证。(一)分析第一段:1、本段哪句话能作为本文的观点?2、开头讲述了自己的身世经历中的几件事,是哪几件事?和观点有什么关联?3、引用孔子的三句话有什么作用?明确:1、俭为美德。2、突出了自己的“以俭素为美”、不喜奢靡的特点,再摆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写就起到现身说法的作用,使晚辈读来感到亲切,容易接受。同时,也与当时“众人皆以奢靡为荣”的习俗形成鲜明对比,使论点更加突出。3、引用孔子的三句话,既揭示了作者“以俭素为美”的思想基础,又是对论点的证明,说明“以俭素为美”才是正统的道德观,是传统的美德。(使论证有说服力)(二)   分析第二段:问:作者怎样突出“近岁风俗尤为侈靡”?明确:司马光回忆父亲当年招待客人的情况,并且指出:“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用意是和“近日士大夫家”招待客人的情况作对比,说明问题的严重性:(三)分析第三段问:本文的关键句“深谋远虑”指什么?明确: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问:本段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角度有什么不同?明确:例证(圈画人名)。第3段的例子,是同朝代、同官职的人和事,同是注重节俭的典范,从正面论证,使人受到教育。3个例子又不雷同:李文靖的例子说的是居住问题,参政鲁公的例子说的是饮食问题,张文节的例子说的是要有深谋远虑,地位变了,节俭之风不能改变。(四)   分析第四段:问:作者是如何论证的?和前几段有怎样的关联?明确:引御孙的话,从道理上论证俭和侈的本质不同。这一段是在前面几段以列举事例为主的基础上,对论点作深入分析,使人从理性上受到启迪。(五)   分析第五段: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圈画人名并分类。明确:有7个例子,正考父和季父子是正面的例子,后面5个是反面的例子。后5例都说明不节俭必自败的道理,但具体情况又不一样:石崇丧生,是当代就败;管仲受讥,是死后败了名声;公孙文子、何曾是祸及子孙;寇准虽因功业大,别人不好指责他的过失,却也殃及后人,“今多穷困”。这样举例就不累赘,而是看到不同的事例受到不同的教育,有新鲜感。(六)小结:问: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列举了大量事例,为什么读起来不觉累赘?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