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学案
2019-07-063.要想全球化首先得本土化,本土化与全球化是相通的而不是对立的。
4.文化冲撞所引起的变动不是单向的 也没有哪一个文化是完全被动。
三、质疑
继承本土文化的同时,吸收外来文化,实现本土的全球化。
四、训练
(一)知识识记
1.全球化(指世界上各种文化更加广泛、更加频繁、更加激烈、更加深入地相互接触和冲撞,并且是多向的、多层次的互动和吸纳)本土化(继承本国、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克隆(原意是小树枝,引申意为无性繁殖。日常用语中常用“克隆”形容人具有相同的外貌或一样的行为。)
2.a.第2和第3个逗号改为顿号。
(二)文句:“全球化”是20世纪90年代最时髦的词之一。“全球化”指的一种社会文化过程。它不是和种口号、一种主张或者一种信仰。它指的是世界上各种文化更加广泛、更加频繁、更加激烈、更加深入地相互接触和冲撞,并且是多向的、多层次的互动和吸纳。
理由:“全球化”是社会文化过程,其活动形式是各种文化在更大程度上的相互接触和碰撞,其结果是多种文化的互动和混合。即把文化交流、文明对话与全球化的理论相联系。
(三)文段理解
1.c 。理解错误。 2.c。两者比较,是递进关系。3.d 。错在“保持美国文化特色”。
4.d。a错在“新生事物”。b错在“被动”。c范围缩小。
收获整理
课文内容
及其理解 中心内容 文章着眼于说明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这样的过程常常是不自觉的,自然而然的。
理解或评价 麦当劳作为美国的连锁快餐店,无形中具有了某种政治文化意义,人们视其为代表了美国的国家形象,同时,能够在麦当劳用餐被视为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特征之一。它的品牌内涵中包含了其产品品质、产品市场定位、品牌文化、产品标准化生产及品质保障机制、品牌形象推广、特许经营的市场扩张模式等。来到中国以后,为了适应中国民众的消费水平、饮食习惯,在自我形象上作了些改变,增加了亲和力,也就是所谓本土化。中国顾客在麦当劳就餐中领略了美国文化——广义的说,就是西方文化,改变了自己的某些不良习惯,说明了文化交流常常是无形的、自然而然的,也是双向的,相互渗透的。
文章风格
写作特色 文章是一篇人类学的田野笔记,或者说是文化随笔。文章由事及理,把问题上升到理论高度来认识。文章从生活中的一些具体场景出发,观察各种人对于同一对象的态度,从而据此剖析一个民族带有某些共同性的心理特征,发现因外来文明引起的微妙的变化,说明文化交流的形式、方法、途径的多样性,影响的深远性,把一个比较深奥的问题说得明白易懂。
【拓展迁移】
1.a。要抓住概念的内涵进行选择。2.c。,c项与第二段的第一句相矛盾。3.d。d项与“与传统意义上的科普作品不同”相矛盾。4.d。d项项属于无中生有。
,c项与第二段的第一句相矛盾。3.d。d项与“与传统意义上的科普作品不同”相矛盾。4.d。d项项属于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