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教学设计

2019-07-06

c、表现群众的愚昧落后,暴露国民性的弱点。
d、歌颂革命先烈的牺牲精神,号召人们不要让烈士的鲜血白流。
——明确:
a、第一种说法,“表现亲子之爱”,是错的。这是只看表面现象,没看问题的本质。表现“革命者的悲哀”,是对的。
b、第二种说法,可以说在客观上“揭露革命者脱离群众的弱点”。至于“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不合作品实际和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c、第三种说法,对。但只讲了一个方面。
d、第四种说法,也对。但只讲了次要方面。
3、归纳主旨
《药》通过夏瑜被反动统治阶级杀害及华老栓们对他牺牲的反映,揭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脱离群众的致命弱点,显示出唤醒民众,使其摆脱封建精神毒害的重要性,启示人们去探求疗救中国病态社会的良药。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理解环境描写对表达主旨的作用
教学程序
一、理解环境描写对表达主旨的作用
(一)、社会环境
1、“几个人从他面前过去了,样子不甚分明,但很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
2、“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赶。”
3、“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4、茶馆里茶客们的谈话……
——明确:
“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多么渴望!“潮一般向前赶”,何等嗜血!“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何其认真!七嘴八舌的谈论,如此愚昧!
这里饱含着作者的嘲讽,更显现了作者深沉的悲哀:革命者为民众牺牲,民众不仅不理解他们的奋斗目的,反而将他们的死看作无聊生活的一种点缀,平淡生活的一点刺激。愚昧麻木如此,怎不让人痛心疾首!
(二)、自然环境
1、“秋天的后半夜……什么都睡着”、“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可是一只也没有叫”
2、“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
3、“……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明确:
1、
a、这种异常单调和阴暗的环境、景物,与华老栓爽快和充满希望的心情,形成十分鲜明的对照,暗示华老栓希望破灭的必然性。
b、为夏瑜的牺牲制造孤寂肃杀的气氛,暗示了革命者脱离群众的悲哀。
c、暗示当时的社会现实的阴暗、凄凉和恐怖。
2、坟上的花,可能是夏瑜的战友或同情者前来献上以寄托哀思的。这表明,烈士为革命而牺牲,没有被所有的人遗忘,还有人纪念他们。在夏瑜的坟头(死)布置一个花环(生),就深刻地把绝望、虚无、悲观与希望、乐观、信念揉合在一起,用沉重的音符奏响着历史发展的乐章和生命演进的乐曲。花环的出现,为荒凉之气增添了一抹亮色。表现作者对先烈的悼念,也寄寓了对未来的希望。
3、制造了毫无生机的坟场的悲凉、阴冷氛围,令人窒息,既烘托了两位母亲极为凄惨的心情,又能激起读者对革命者的悼念,对受害者的同情。
(三)、学生自由赏析其它环境描写
可能的赏析有:
1、灯笼:开头,灯笼只是一个照明工具。买药时,刽子手康大叔的一“抢”、一“撕”、一“裹”、一“塞”,寥寥数笔,便把一个凶残、狠毒、诡诈的刽子手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后来,华老拴把馒头用荷叶包了,然后便连同破灯笼一起塞进灶里。一方面引火,废物利用;一方面销脏灭证,了却一桩心事,谨慎周密,不留破绽。一个小小的灯笼,在鲁迅的笔下写得反复迭宕,摇曳多姿,真是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