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

2019-06-08

第4课 蜀 相
 
 
一、整体把握
全诗是如何联系自身,表达忧愤之情的?
答案 杜甫一生,是在“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与“残杯与冷羹,到处潜悲辛”的冷酷现实的尖锐矛盾中度过的,对于历史上诸葛亮这位“伯仲伊尹”“功盖三分”的政治家,最后仍不能灭魏吞吴中兴汉室,很有感触;把诸葛亮、刘备君臣相遇和自己不为时用的境遇相比较,更生嗟惋忧愤。
二、细部探微
1.《蜀相》开头两句对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 作用有二:一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2.颔联的诗眼是什么?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案 颔联的诗眼应是“自”“空”,颔联表现的是幽静的春景衬托出的庄严肃穆的气氛。一“自”一“空”,把拜谒的人们,包括诗人在内,那种虔诚肃静的心情和动态都表现出来了。这“自春色”“空好音”便创造出一种特别的意境。
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
答案 这“泪满襟”的英雄们中间,自然少不了作者,但却并非他一人。“长使”一词扩充了诗歌感染的范围,把普天之下、千百年来有志未遂的英雄人物全部包括在内。
 

一、中心主旨
这是一首凭吊古迹、颂扬诸葛亮的咏史诗,脍炙人口,感人至深。作者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二、写作特色
1.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
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自比为舜的大臣稷和契。安史之乱的第三年他去投奔肃宗,不久又被放还,从此郁郁不得志。因此,入蜀后他便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借此抒发自己的怀抱。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这是写诗人去武侯祠途中的情况,他一边走一边问路,终于看到了一片苍松翠柏,有人告诉他武侯祠就在那里,这自然使他感到欣慰。接着写入祠后所见所闻“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已经包含着诗人的感叹了,意思是: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时间已过了五百年,像诸葛亮那样的人再也没有出现过。由此自然地转到写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上:“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下句则是诸葛亮一生功业的最精辟的概括。然而诸葛亮并没有完成他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他惋惜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地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为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一千多年来,这个名句震撼着千千万万志士仁人的心。宋朝抗金名将宗泽临终前诵读了这两句诗,又大呼三声“渡河”,才离开了人世。
2.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短短的八句诗当中,有叙事,有写景,有议论,有抒情,笔墨淋漓,感情深挚,统体浑成,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三、文白对照
丞相    祠堂  何处寻?锦官  城外  柏森森。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映阶   碧草   自春色,隔叶 黄鹂    空好音。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三顾  频烦    天下计,  两朝开济   老臣心。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