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诗三首 课文解读

2019-06-04
咏史诗三首 课文解读
长沙过贾谊宅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贾谊被贬长沙,居此虽只三年,千秋万代,给楚客留下伤悲。谪宦:官吏被贬职流放。栖迟:如鸟儿那样敛翅歇息。这里比喻贾谊惊惶不安、侘傺失意的谪宦生涯。楚客:指贾谊。长沙旧属楚地,故有此称。]
    首联感慨贾谊悲凉的命运。三年谪宦生涯,换来的只是“万古”留悲,多么凄楚沉重的遭遇!以一“悲”字,定下全篇忧郁凄怆的基调,切合贾谊的一生,更能让人联想到刘长卿自己贬谪的悲苦命运。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古人去后,我独向秋草中觅迹,旧宅萧条,只见寒林披着余晖。人去后:指贾谊早逝,人去宅空。]
    颔联,写贾谊故宅萧条冷落的景象。“秋草”“寒林”“人去”“日斜”,均是令人伤感的意象,渲染了贾谊宅的环境凄清。如此凄清的环境,诗人还要去“独寻”,正是诗人与贾谊有共同悲苦命运而引发的共鸣。“寒林”和“日斜”,既是诗人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处境。“空见”,感慨如贾谊这样治国贤才已再不可见,表达了诗人无可奈何的痛苦和怅惘心情。这两句还化用了贾谊《鹏鸟赋》中的句子:“庚子日斜兮,鹏集余舍”“野鸟入室兮,主人将去”。贾谊在长沙时,看到古人认为不祥的鹏鸟,深感自己不幸。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汉文帝虽是明主,却皇恩太薄,湘水无情,凭吊屈原岂有人知?汉文:指汉文帝。有道:英明。恩犹薄:指汉文帝不能重用贾谊,把贾谊贬至长沙,致使他抑郁鸸对。湘水:屈原自投汨罗,江通湘水,贾谊曾写《吊屈原赋》。吊岂知:贾谊出为长沙王太傅,经湘水时曾作《吊屈原赋》,凭吊战国时楚国大诗人屈原,兼寄自伤之情。]
    颈联,以双关手法写出贾谊和自己多舛的命运。“有道”的中兴之主汉文帝尚不能重用才华横溢的贾谊,那么,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又怎能重用诗人自己呢?诗人被一贬再贬,沉沦落魄看起来也就是必然的了。这里一语双关,将暗讽的笔触对准当时皇上,巧妙含蓄。接下来,诗人终究不能自释其然。面对逝者如斯的湘水,想到当年屈原在湘水失意自尽,屈原哪里知道百年后贾谊会到湘水边来凭吊他(贾谊写有《吊屈原赋》);贾谊更想不到千年之后的刘长卿又会在萧瑟的秋风中来凭吊他的旧宅。千载知音难觅,又有谁能听到诗人呼告无处、痛苦难耐的心声呢?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沉寂的江山,草木摇落的地方,可怜你,为何来到这海角天涯?寂寂:寂寥萧瑟。摇落:零落荒凉。君:指贾谊。天涯:天边,偏僻边远的地方。这里指长沙,和京城长安相对而言。]
    尾联,诗人表面上是写对贾谊命运的感慨,实际上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语。诗人在贾谊旧宅前久久徘徊,暮色沉沉,江山寂寥。秋风吹过,黄叶飘零。“君”既指贾谊,也指自己;“怜君”既是怜人,更是怜己。“何事”,为何,这是对昏庸统治者的质问,也是对自己与贾谊都被统治者不公正对待的控诉。
金铜仙人辞汉歌
    魏明帝青龙九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魏明帝青龙九年八月,皇帝下命令派遣官员拉着车子,到西面的长安拉取汉孝武帝时期铸造的捧露盘仙人,想放置在宫殿前。青龙元年:旧本又作九年,然魏青龙无九年,显误。元年亦与史不符,据《三国志》,魏青龙五年三月改元为景初元年,徙长安铜人承露盘即在这一年。]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宫中的官员拆掉铜人后,那些铜人在上车前竟然潸然泪下。唐代诸王的孙子李长吉,于是作了这首《金铜仙人辞汉歌》。既:时间副词,已经。]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