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点属于总体特征,三至五点属于结构特征,六到九点属于装饰特征。
二、重点探究
1.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并完成下面表格。
明确: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例如,中国建筑怎样砍削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怎样结束瓦顶;怎样求得台基、台阶和栏杆的比例;怎样切割生硬的结构部分使之成为柔和的、曲面的和图案形的装饰物等等。
语言和文学 建筑学
文法 中国建筑的法式或惯例
词汇 建筑的单个构件和因素
文章 建筑或建筑群
大文章 宫殿、庙宇等
小品 山亭、水榭等
2.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明确: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3.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时代建筑的特征,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古代建筑的特征。(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来思考)继承我们古代建筑上的特点,来构建我们新中国的建筑。
梁思成在这篇小论文中,他并不是孤立地封闭地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而是将建筑“特征”的外延,延伸到文化的层面,拓宽到“各民族的建筑之间”,拓展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进行对照联系。并在理论上提出“可译性”概念,辨证地看待世界建筑的共性和个性。深入探究“可译性”的内涵,可从中感受到梁思成做为一代建筑宗师“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费孝通语)的大文化观。梁思成在他的文章中,反复表达的思想是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检测案】
一、基础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接榫(shǔn) 点缀(zhuì) 辍学(chuò) 砖石墁地(màn)
b.穹窿(qiónɡ) 门槛(kǎn) 哺育(bǔ) 洗洗涮涮(shuàn)
c.埋怨(mán) 屋脊(jí) 帷幕(wéi) 凤毛麟角(jiǎ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