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时间:2025-04-05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精选16篇)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3、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学习重点  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学习难点  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学习课时  一课时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文体知识

  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作品。“科普”一词就是指“科学普及”。科普作品传统上以文字或图画作为基本载体。不过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科普作品也常常以视频媒体等其他形式出现。

  科普作品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就是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它有以下特点:

  1. 科普作品所述内容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性。阅读对象主要是不熟悉该学科的非专业人士。但这种专业性是有限制的。这就和一般的文学作品或娱乐作品区分开来。

  2. 科普作品具有一定的娱乐性、普及性、可读性和通俗性。在叙述内容上要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能引起普通读者兴趣。这就和专业学术文献区分开来。

  3. 科普作品在陈述专业科学知识时要求把握一定程度的严谨性。想象与科学现实之间的差别一般需要明确指出,或者至少要保证读者不会混淆两者。这就和科学幻想作品(简称科幻)区分开来。

  4. 科普作品允许适当地虚构作品情节、人物、环境等等,已增加可读性。这就和一般的科学新闻、科学纪实或科学报告区分开来。

查看全文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精选16篇)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3、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学习重点  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学习难点  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学习课时  一课时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文体知识

  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作品。“科普”一词就是指“科学普及”。科普作品传统上以文字或图画作为基本载体。不过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科普作品也常常以视频媒体等其他形式出现。

  科普作品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就是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它有以下特点:

  1. 科普作品所述内容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性。阅读对象主要是不熟悉该学科的非专业人士。但这种专业性是有限制的。这就和一般的文学作品或娱乐作品区分开来。

  2. 科普作品具有一定的娱乐性、普及性、可读性和通俗性。在叙述内容上要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能引起普通读者兴趣。这就和专业学术文献区分开来。

  3. 科普作品在陈述专业科学知识时要求把握一定程度的严谨性。想象与科学现实之间的差别一般需要明确指出,或者至少要保证读者不会混淆两者。这就和科学幻想作品(简称科幻)区分开来。

  4. 科普作品允许适当地虚构作品情节、人物、环境等等,已增加可读性。这就和一般的科学新闻、科学纪实或科学报告区分开来。

查看全文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精选8篇)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3、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学习重点  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学习难点  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学习课时  一课时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文体知识

  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作品。“科普”一词就是指“科学普及”。科普作品传统上以文字或图画作为基本载体。不过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科普作品也常常以视频媒体等其他形式出现。

  科普作品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就是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它有以下特点:

  1. 科普作品所述内容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性。阅读对象主要是不熟悉该学科的非专业人士。但这种专业性是有限制的。这就和一般的文学作品或娱乐作品区分开来。

  2. 科普作品具有一定的娱乐性、普及性、可读性和通俗性。在叙述内容上要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能引起普通读者兴趣。这就和专业学术文献区分开来。

  3. 科普作品在陈述专业科学知识时要求把握一定程度的严谨性。想象与科学现实之间的差别一般需要明确指出,或者至少要保证读者不会混淆两者。这就和科学幻想作品(简称科幻)区分开来。

  4. 科普作品允许适当地虚构作品情节、人物、环境等等,已增加可读性。这就和一般的科学新闻、科学纪实或科学报告区分开来。

查看全文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精选12篇)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了解自然科学小论文的文学知识。

  了解文章的行文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二、能力培养目标

  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理解课文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明确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重点:

  了解文章的行文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难点:

  理解课文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文章的行文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2.理解课文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一定浏览过不少名胜古迹,见过不少楼台阁宇。可你们知道这些建筑中包含着多少历史文化价值吗?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走进梁思成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共同领略中国建筑的永恒魅力吧。(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

  梁思成,19xx年4月生,广东省新会县人。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近代思想家、历史学家梁启超之子。

  19xx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年至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查看全文

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阅读题的答案(通用14篇)

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阅读题的答案 篇1

  从近年来全国各地的语文中考试题看,说明文在整个试卷中所占的比例也逐年增大,其难度也在逐年提高。这篇节选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阅读答案是由第一范文网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希望能帮助同学们把握语文阅读的特点,进而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

  中国建筑的特征

  ①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②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查看全文

《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导学教案(精选12篇)

《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导学教案 篇1

  一、 导入新课 走近文本

  1.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她有数不尽的名胜古迹,雄伟的古代建筑艺术,比如北京故宫、苏州园林、佛塔、道观等,(多媒体出示相关的图片)中国的建筑是独具特色的。那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使得中国的建筑独立于世界建筑之林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思成的文章,共同领略中国建筑的永恒魅力吧。(板书课题)。

  2.走近作者(多媒体演示,略)

  3.明确目标(多媒体出示)

  ①.了解文章的行文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②.理解课文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③.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二、阅读文本 整体感知

  初步感知

  【问题设置】课文主要讲的是中国建筑的特征,那么什么是中国建筑?

  【学生活动】自由朗读文本,思考并回答。

  【教师点拨】在第一段中找。

  【整合答案】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并从地域和历史,即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出了简要的说明。地域分布是广阔的,不独局限于中国境内,几乎涵盖了整个东亚大陆;东到日本,南至越南,北至蒙古。历史则源远流长,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公元前15XX年时,这个体系就“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并“一直保留到了近代”,在35XX年的历史中不断完善。这样的鉴定反映了作者宏观开阔的历史观和文化观,从世界文化史的角度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构成了这篇小论文的独特视角。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