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雅俗共赏》学案

2019-04-12

 [参考答案]
1. 答案为d薄(báo)应改为bó;卓(zhuō)应改为zhuó;哈(hā)应改为hă;宿(shù)应改为sù
a强(qiáng)应改为qiăng;宗(zhōng)应改为zōng
    b享(xiáng)应改为xiăng;笼(lóng)应改为lŏng
    c姣(jiă o)应改为jiāo;撩人(liāo)应改为liáo
2. 答案为c
a“牵”应改为“迁”;“份”应改为“分”;“致”应改为“制”
b“涌”应改为“拥”;“结”应改为“节”:“萃”应改为“粹”
d“怒”应改为“恕”;“启”应改为“企”;“蓄”应改为“畜”;“概”应改为“慨”
3. b
4. b
5. (1)不能换。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冷清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
(2)借景抒情。借助对“青苔”和“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6. (1)例如“这个蓝得近乎哀愁的中国海”、“鹅库玛的海水在我背后蓝得叫人崩溃”。
(2)用时间上的遥远间隔来说明心理(感觉)上的巨大距离。
7. 内容上,强化了作者对故国深切思念的情感,饱含着愿望不能实现的遗憾、怅惘、无奈;形式上,运用反复手法,使文章前后照应,文气连贯。
8. 因为这七块小圆石被来自上海(大陆)的潮水淘洗雕琢,诉说着我们这个民族的悲剧(耻辱),寄托着作者的思乡忧愁,所以作者称它们为“愁乡石”。
9. 两组比较:一组是“我”和其他游人,还有一组是“我”(“我们”)和岛上的居民。不同:其他游人拣拾沙滩上的贝壳,陶醉于岛上的风景,我拣起的是波涛中的小圆石,沉浸在乡愁和历史的伤痛之中;岛上的居民无所知觉地在他人的统治下“幸福”地生活,和他们相比,我们有悠久辉煌的历史使人骄傲,也有近代的衰落和耻辱使人悲哀。

6/6